旗袍,中国古典服饰的集大成者。融合古老东方数千年的审美元素,彰显女性优雅的同时,又承载着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
当旗袍与高考相遇时,旗袍又寓意着旗开得胜,寄托着家长对莘莘学子的美好祝福。由于寓意美好、意义深远,旗袍在近些年的高考季,登场的频率越来越高。
6月7号是高考首日,来自江苏盱眙新马中学的男老师谭元飞,为了给自己班的学生送上考前祝福,身穿红色旗袍为爱徒送行。谭元飞接受采访时,说:选在考试那一天穿上旗袍,是因为高考前答应学生,用穿旗袍的方式给学生加油助威送祝福。
看到这则资讯时,我挺佩服谭元飞老师的举动,为了兑现与学生的“君子约定”,一个男老师不顾世俗的眼光,穿上女人专爱的旗袍,一来帮助学生缓解考前的压力,二来也体现出为人师长的良苦用心。
当我满怀感动翻看评论区时,一种说不出的悲哀莫名地涌上心头。大部分网友都为谭元飞老师的举动竖起大拇指“点赞”,但也有一小部分网友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他们说:
私下里穿再野我都不管,但是高考本来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严肃活动,现在被玩儿成嘉年华;
如果需要靠女装来减压,靠好兆头来获得好成绩,那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力是要被质疑的。再者尊重是相互的,一个考点的学生,不是一个班级,不是一个学校,自己的活动不要影响他人;
考试应该用平常心对待,整这么花里胡哨干嘛呢。平时考的成绩就是高考的成绩;
非常反感这种做法;
女装大佬;
哗众取宠;
……
犹记得作家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里说过两句话:
中国人讲起话来,来势汹汹,使我们丧失了礼貌。……中国人是这么粗野,几乎随时都准备给对方一个迎头痛击。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就好像水泥搅拌器里的石子一样,运转起来之后,身不由主。使我们感觉到,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柏杨先生为了文学的需要,在刻画中国人时,未免有刻意夸大劣性,忽略优点的痕迹。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他们从来都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朝气。我们没有资格批评柏扬先生一竿子打死所有中国人的做法,柏杨先生“笔走龙蛇”的失误有“恨铁不成钢”的浓厚味道。
但要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像极了柏杨笔下的文字。尤其在网络自由的年代,那些极少数人似乎找到了一种“廉价”的泄愤渠道。
他们面对种种或好或坏的人间世事,从来不问青红皂白,拿起键盘做成的“喷火器”一阵扫射再说。
时常感觉,一些网友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果真如同柏杨先生说得那样“随时准备给别人迎头痛击”,这已经完全背离了我们古老的传统观念。
有人说是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助长那些戾气。
我并不认同,让网络信息技术背这个“锅”有点冤。相反,我更坚信古老东方的“君子气度”在我们一代人身上,正在流失!
2500年前,有位叫孔丘的大学问家提出“和而不同”的观念,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话,中国人才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很遗憾,两千年过去后,我们只剩“不同”的那部分,似乎忘了以“和”为贵的前提条件。只要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声音,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驳斥反击,而不是停下来斟酌一下对方说得是否有理。
回到谭元飞老师的旗袍问题上。
我并不认为谭元飞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妥。相反,他的举动彰显出一颗园丁的殷切心情。答应了学生的事,就要说到做到。谭老师履行完自己对学生的最后一个承诺,用实际行动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言出必行。
笔者非常不理解那些类似“作秀”“滑稽”的评论,如果不是为了学生能考个好成绩,哪个大老爷们愿意穿上鲜红的旗袍“招摇过市”。
就算是有“异常爱好”的男人,也不会如此明目张胆吧。
正如谭元飞老师自己说得那样“一开始也觉得不好意思,纠结好几天。但为了兑现学生的约定,还是如约穿上了旗袍送考”。最后,谭老师依然没有忘记对孩子的祝福,说“希望孩子们的梦想都能实现,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
教育家启功先生曾有一句感悟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谭老师兑现对学生的承诺,难道不是“行为世范”吗,为何总有人把它理解成“行为艺术”呢。
如果男人穿旗袍真的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我相信十有八九的爸爸们会争先恐后,踊跃来穿。
其实,关于男老师穿旗袍送学生高考。它本来就是一场可爱又欢快的师生约定,评论区却如此不淡定。这不是就事论事的问题,而是有些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出问题了。
为那些呕心沥血的老师,点赞!
为那些不辞辛苦的爸妈,点赞!
为那些十年寒窗的考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