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着全家复读12年,625分从政法退学……“高考狂人”的悲剧谁负责?

神经紧绷的家长,鱼跃而出的考生,成为炎炎夏日的图景。

学校那扇门,一进,一出,一场考试考完了;

一出,不进,高中生涯结束了。

平日里的尖子生,重点高中的佼佼者,也有可能考试失败;

有人接受成绩,奔赴人生下一阶段;

有人选择复读一年,考到更理想的学校。

无论作何选择,寒窗苦读都有一个终点,也将是新的起点。

但是,如果这个起点被推迟得太久,一次又一次复读,就有些许变味了……

故事的主人公唐尚珺,被称为一代高考“钉子户”,也被叫作“考霸”。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21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唐尚珺同千万考生一样,走入考场。

紧张的铃声响起,他开始答卷——这是他第13次在高考的考场上拿起笔。

13年了,他已经33岁,依然与高考年年相会;

充满沧桑的面庞夹杂在稚气未脱的脸中,格外明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的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高十》,让人看了倍感惊异。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防城港,是个农村小伙,家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父母靠种甘蔗维生,拉扯着四个孩子,生活十分简陋清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穷人家的孩子早成家,唐尚珺从小就很懂事,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高考,则是做出这种改变的重要一步,也是唯一一步。

2009年,20岁的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惨淡,只能上南宁市一所技校;

父母决定让他去读这所技校,学学手艺,将来谋生,他却不愿意——他的梦想是中科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假装去上技校,却拿着父母给的学费,偷偷跑到外地的钦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复读。

从此,他走上了漫长的复读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复读有效果,2010年高考,他超过了三本线,放弃了。

第三年,他再登上一个台阶,过了二本线,仍不满意,放弃了。

第四年,第五年……

他每次都有进步,但离中科大还有不小的距离。

第五年,西南政法大学招生处给他打来电话:他被录取了。

意料之中,他没有去。

许多人不赞成他的做法,语文老师也说,挺佩服他,但觉得“没必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他复读得津津有味,并竖立了偶像:老乡吴善柳。

他曾十次复读,考上北大也没去,最终30岁考上了清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高考狂人”吴善柳

“他可以,我也可以。”

就这样,他在破旧的学生宿舍里,接受命运的“拷打”,屏气凝神,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父母以为他在读技校,每年都会给他寄学费、生活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了圆一个谎,他必须不断地制造谎言。

技校“毕业”之后,第一次过年回家,他给父母置办了年货,证明自己“挣钱了”。

他细心地丢掉写有“钦州市”地址的购物袋,不让父母发现他的真实行踪。

还给家里的孩子们包了红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想回去,又不怎么敢,怕老爸老妈唠唠叨叨的,” 他说,“工作方面的事,他们也老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家,成了他既爱又怕的地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虽然没工作,但他的“欺骗工作”很到位,家里人一直以为他毕业了;

父母已满头白发,从儿子手里接过500块“孝敬工资”。

他们不知道的是,给完后,儿子兜里只剩下200块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母亲还催他,“快30岁了,该娶妻生子了。不要太挑挑拣拣。”

她不知道,她的儿子还是一名高中生,从未走出过校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一年比一年老,高考录取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考生竞争越来越激烈……

社会在轰轰烈烈向前推进,不变的是他考中科大的恒心。

第七年,他以625分考入中国政法大学,顺利踏过名校的门槛。

他把录取通知书带回家,正式向家人坦白了这一切。

父母虽然震惊,但由衷为他高兴,很快原谅了他,一家人一起到北京玩了一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而就在这时,家庭突然出现变故,父亲得了癌症,急需钱进行治疗。

唐尚珺老家的高中,每年会给复读的学生高价补贴费,为了紧着拿救命钱,他放弃政法,回老家接着复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而,这些钱对治疗癌症来说,微不足道。

父亲去世后,他第八次参加高考,只考了573分;第九次考了619分,第十次,考上重庆大学土木工程,没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今年,他依旧是一名高中生,走出考场,也许意味着新一年的复读又要开始了,进入下一个轮回……

网友不解,读了十几年,找工作都嫌年龄大了,干点什么也能在社会上混下去,为啥非得考个“满堂彩”才肯迈步?

“怕是在逃避社会责任。”

也有人说,读书不是为了功利金钱,而是为了纯粹的理想,精神可嘉。

批评中有人怀疑,他复读是假,拿补贴是真,“把复读当做上班”。

要说唐尚珺32岁,还比较年轻,那位参加了25年高考的大爷——梁实,已经54岁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笑着走出考场”,并轻松地说考题难度和去年差不多,言行受到了诸多关注。

有人认为他在炒作,他乐呵呵地表示,自己不怕批评,一心想考川大,要求不高,二本也可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年,他贪玩不爱学习,高考失利,进入木材厂工作,之后还卖电视、做服装生意,辗转多份工作;

他利用业余时间读书,想圆自己一个“高考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者不同的是,和小唐比起来,老梁已经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一定的积蓄;高考对于他来说,其实可有可无,最后考不上也没啥。

但对于小唐来说,他十多年没迈出过高中一步,至今是一张单纯的白纸,把整个人生押在了一次考试上。

就算他想拿所谓“复读补贴金”,但他没法指望拿一辈子,这带不来个人发展。

实属可惜!

《面十》这部纪录片,将真相撕破给人们看:如果你太偏执,生活可能会更偏执。

对农村孩子来说,不偏执一些,很难。

想跳出农圈,即使通过公平竞争,也比一般孩子难多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首先,原生家庭给予的生活条件,家庭负担,让他们无法安心地学习,反复在理想的攀爬和现实的困境中挣扎;

就算机会来了,也可能把握不住,把时间浪费在走弯路上,错误成本更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唐们今后的路,也许越来越窄:考上名校以后呢?工作呢?婚姻呢?

浪费了这么多年,以后怎么衔接?

等他们“突然”发现这一切的“脱轨”,后悔也许来得像当初一年年复读那么厉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就像拼命拍打翅膀,好容易低空掠过了泥潭,却发现前面的墙依然过不去。

1970年,美国推出一套“知识鸿沟”理论,经过26年的调查,发现一个现象:随着网络信息媒体的发展,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富人有更多渠道和资源,容易获取各类知识,穷人则没有这些便利。

穷人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成了逃离现有圈层,为了奠定这个基础,他们一生疲于奔命,赚钱,赚钱……

“考个好学校,挣大钱!”

当他们能够安身立命,富人早不看重挣钱了,在进行个性化、开拓性的活动,忙着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贫穷的本质》一书揭露了父母的重要性,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起点,其眼界与方向,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划长期生活的方式,全部一点一滴为孩子吸收,作为他们启动的资本。

这里必然有钱,还有父辈就形成的文化积累。

令人遗憾的是,穷人的孩子几辈也赶不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社会,竞争激烈,标杆鲜明;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也不能回头,

似乎什么都要有,到头来好像又都无。

遇到问题,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麦穗理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世界是一个一望无际的麦子地,金黄饱满的麦穗诱人。

如果你迫不及待地摘下第一只麦穗,后面的可能更肥厚诱人;

可是如果你一直“再等等”,就会错失了眼前的机会,也无法弥补时间。

边走边观察,在走到最后三分之一的旅途时,根据先前的分类比较,摘下属于“大”类中的麦穗即可。

这样,我们已有了一定经验,并非冲动之选,也不会错过比较理想的那个。

还是那句话,生活很痛苦,梦想的确要有,但一意孤行,也许得不偿失!

生活,有时候不仅考验一个人的读书应试能力,还是对实时决策力的考验。

希望孩子们能为高考所成就,而不是被扭曲,

也希望顺利升学的孩子们,能多到社会上多历练,真正了解自己,了解社会。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