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涛 庞维双 崔国光 摄影报道
医护人员与Betele、Betele的女儿合影。
“小家伙儿这几天吃奶怎么样?你们平时要多给孩子做一些抚触,她会很舒服。现在天热了,你爱人的伤口也要多注意……”近日,沧州市妇幼保健院产一科医生杨苗苗,在电话中耐心嘱咐着新手爸爸——沧县的小军(化名)。
为什么医生嘱咐孩子爸爸,而不是孩子妈妈呢?原来,小军的妻子是一位埃塞俄比亚女子,她只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汉语,和医生无法沟通。他们的宝宝此前在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因为是医院接生的第一个中非混血宝宝,所以这个小宝贝受到了医护人员的特别关注。
妻子住院
丈夫成了翻译
沧州市妇幼保健院产一科主任王新彦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小军和他妻子的场景。
去年10月份的一天,王新彦正在门诊接待病人,一名黑人女子在一名中国男子的陪伴下,走进了诊室。女子叫Betele,是一个有着黑皮肤、黑头发和一双大眼睛的埃塞俄比亚人。中国男子叫小军,是沧县人。他们是一对夫妻。
Betele说的是自己国家的语言,即阿姆哈拉语,她只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汉语和英语,所以需要丈夫小军在医生和她之间充当翻译。
每次产检时,Betele有任何疑问,都要先说给丈夫,再让他讲给王新彦。王新彦会把检查结果,一项项地讲给他们听,并且告诉他们一些孕期保健知识。
他出国工作时
娶回一个非洲女子
王新彦说,每次产检时,都是小军陪着妻子来。他们之间沟通时,语气都很温柔。他们来得次数多了,医护人员也慢慢知道了他们之间的故事。
小军是沧县人,性格腼腆,不善言谈。作为一名中国铁路工人,他跟随中国团队来到埃塞俄比亚,帮助当地修建现代化的铁路。Betele当时是铁路项目部的一名数据员。
起初在工作中,他们偶尔有一些接触。随着接触的增多,他们之间不断加深了解,爱情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发芽。得到双方父母同意后,Betele跟随小军来到了中国。他们在沧州共筑爱巢,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
医生实施剖宫产
混血宝宝顺利出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胎儿足月后,王新彦给Betele查体发现,她的骨盆属于内聚型,顺产时可能会出现难产,风险很大。而且,医护人员和Betele无法用语言沟通,在生产时,她可能无法配合医护人员的指令。
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王新彦与Betele家人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最终决定采用剖宫产术来帮她生下孩子。
5月21日早晨,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声,这名中非混血宝宝平安降生了。这是一个重3公斤的“小公主”,她很像妈妈,高挺鼻梁,大眼睛,漂亮可爱。第一次当妈妈的Betele又兴奋又紧张,温柔地对着宝宝说:“Welcome to china。”
在医护人员细致、周到的照顾下,Betele恢复得很好,孩子也十分健康。5月26日,Betele和小军带着宝宝,出院回家了。
据了解,这不是在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第一个混血宝宝。之前还有中泰、中越等混血宝宝,在这里平安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