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很可能是因为你错过了这3个养育的关键期。
——鹿妈
◆◆ ◆
作者 | 夏天
李玫瑾老师曾在讲座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珠海的父亲,很有本事,出去打拼没几年,就存了百万家财。
他回到家时,儿子已经长大。
可是,他发现儿子总是逃学,惹是生非,他想要开始管孩子,却发现怎么都管不住。
孩子不仅叛逆,不听他的管教,甚至对他很是生疏。
其实,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发展的关键期”。
意思是说,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要花费几倍的努力,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图片来源:电影《纯真年代》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孩子的性格培养。
李玫瑾老师曾说过:
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12 岁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孩子能不能成才,关键就看 12 岁前各个阶段有没有“管教”到位。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 12 岁前,抓住孩子的这三个发展关键期。
3岁前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一岁多时,朋友就把孩子抛给奶奶去深圳打工了。
孩子 10 岁那年,朋友才把孩子接到深圳上学。
然而,朋友发现,孩子跟她之间总有点说不上来的生疏感。
孩子会有点抗拒她的过分亲昵,会对她的话假意应承,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她多说两句,孩子的抵触情绪也很严重。
最让朋友难过的是,有一次孩子在学校被别人嘲笑乡下来的孩子,跟别人大打出手。
图片来源:电影《看上去很美》
孩子受了委屈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她,反而打电话告诉了千里之外的奶奶。
还有一次,无论朋友怎么劝说,孩子都不愿意去上运动课。
可是,孩子奶奶一打电话,没劝几句,孩子就同意了。
朋友很纳闷:为什么,自己亲生的孩子,却跟自己不亲?
李玫瑾老师说:孩子3岁前,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影响到他们大半生与父母间的相处模式。
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跟父母生疏,是因为3岁前,孩子没有跟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
孩子之所以叛逆,逃离,不服管教,是因为父母没有满足过孩子的情感需要,所以对孩子没有约束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
一个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
一个缠满了绒布、就像一个毛茸茸的母猩猩,地上还放了吃的、玩的物品。
心理学家想要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
结果,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了几声,就爬到神似母猩猩的架子上,它只有在饿的时候,才会下来吃点东西,之后又迅速的爬上去,紧紧地抱住神似母猩猩的架子。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它对抚养者的依恋超过对玩具的吸引。
同样的道理,孩子3岁前,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不安全感,他们对父母是百分百的依赖,百分百的信任。
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对他们来说,是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安全后盾。
只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才能拥有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与父母建立稳定地情感连接,长大后才会愿意听父母的话,信任父母。
6岁前,给孩子立规矩
小区里有一个 6 岁的男孩,特别调皮。
他会突然抢走别人的玩具,突然过去打人、推人,或是拿脏手往别人身上抹。
有一次,我看见他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顺手拿走了别人的飞碟。
还有一次,他竟然拿着玩具小汽车连画了好几辆车。
最令人生气的是,男孩的奶奶每次在男孩犯错的时候,都笑嘻嘻地说:
“小孩子嘛,不懂事,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其实,孩子还小,是父母喂给孩子最毒的毒药。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3-6 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行为能力也在增强,如果家长百般呵护,纵容就会养出一个蛮横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也认为,3-6 岁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
很多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很多好习惯,比如自律、独立、有计划......优秀的品质,都源于在这个阶段得到及时培养。
如果孩子没有在性格培养的黄金期建立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会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爆发各种问题。
朋友的儿子四五岁时特别爱说谎,当时,朋友并没有太在意,以为这不过是孩子为了逃避惩罚的一种小手段,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如今,朋友经常被儿子气得肝疼,因为儿子不仅谎话张口就来,而且即使被揭穿也毫不认错。
图片来源:电视剧《山茶花开时》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说:
“小孩子就像寻找墙面的盲人一样,需要不断地前进和尝试,然后才能发现边界在哪里。”
年幼的孩子难免会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如果没有制定规矩去约束他,他们就不懂得判断自己的言行好坏,很可能会一错再错,甚至影响他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所以,6 岁之前,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
因为,孩子在 6 岁之前,对父母的依赖性还很大,他们的行为能力还是跟不上,很多时候仍旧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而这正是父母立威的好时候。
同时,6 岁之前也正是孩子大量吸收概念的好时候,他们会牢牢记住这些父母说得道理,并形成他们自己的做事原则。
记得儿童绘本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儿子: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儿子: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所以,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百般迁就和纵容,而是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有趁早帮孩子树立的规则意识,边界意识,孩子才能学会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一直向阳成长。
12岁立价值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12 岁以后,很多孩子开始逐渐走进青春期。
很多父母会发现:
孩子越来越难沟通,经常说不到几句话,就跟父母吹胡子瞪眼,有时候甚至故意跟父母唱反调;
孩子开始要求自我空间,讨厌父母时时处处插手自己的事情;
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越来越不喜欢跟父母分享心事......
这些迹象虽然让父母分外头疼,却也是孩子逐渐走向强大的标志。
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们自主意识增强,对父母的依赖性降低,他们讨厌父母管得太多、太严、太锁、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自我价值感。
所以,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学会放手。
图片来源:电视剧《匆匆那年》
不要事无巨细地包办,也不要滔滔不绝地给孩子讲大道理,我们要做的已经不是一个照顾者,而是孩子精神上的引领者。
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自我探索的空间和试错的机会。
前段时间,一个 15 岁的男孩突然对父亲说:
“我不想上学了,上学太累了,我想跟大人一样,赚钱实现财富自由。”
面对男孩的无知,这位父亲没有逼着他上学,也没有责骂他,而是把他带到工地,让他如愿打工赚钱。
第一天,男孩兴高采烈地去工地。
第二天,故作坚强地去。
第三天,硬着头皮去。
第四天,爸爸问他:读书好,还是上学好?
男孩,喘着粗气,灰头土脸地瘫坐在地上,连声附和道:
“读书好,读书好。”
其实,心理学早就证明:
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动力比外面的一切动力都有效。
只有让孩子自己明白对错,知道是非,知道自己做一件事的意义或后果,孩子才会拥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才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才能在今后的成长中借助自己头脑中的对错标准,不断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出现更大的错误。
所以,重视孩子的想法和心理活动,让孩子学会思考两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这么做有什么意义?
如此,才能让孩子在不断地试错和自我控制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自己信念的支撑下,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李玫瑾老师说:“感情在早期阶段铸就,品行在幼教阶段扎根,习惯在学龄期养成。”
只有把握好孩子成长的特点,做好家庭教育,孩子的路才能越走越顺。
简单来说,就是3岁立恩,6岁立威,12岁立价值。
我们只有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用心教养孩子,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好未来。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