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攒肚期多发生在宝宝2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段内,排便次数明显下降的时期,但排便性状正常,而便秘则是一种排便困难的感觉,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宝宝的吃喝拉撒一直都是父母最关心等问题,尤其是出生没多久的宝宝,我们很难从别的行为症状判断他们是否健康,更多的家长会关心宝宝的排便情况。
宝宝好几天没排便,是攒肚期吗?
有可能。
前段时间,有位新手妈妈找到医生,因为她家宝宝已经快一星期没有排便了,她非常心急,担心是不是便秘,会不会影响发育。医生了解过情况之后,告诉这位妈妈,宝宝只是在攒肚期,这段时间内排便少是正常现象,等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于是这位妈妈就好奇,为什么攒肚期就排便少,医生也告诉了她。
为什么攒肚期内宝宝排便次数会变少?
前文中说到过,攒肚期一般出现在宝宝2个月之后,这时候大部分人还是母乳喂养的,但是宝宝的肠胃却已经在逐步完善了,吸收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充分吸收、消化食物了。不过,母乳是液态的,这就意味着当宝宝充分吸收母乳后,几乎没有残渣剩余,仅有的一点点残渣也不至于刺激直肠,宝宝也不会产生排便的欲望,可能要多攒几天才会促成排便。
攒肚期的宝宝排便大多是正常的黄色软便,这和便秘宝宝的排便有很大的不同。
宝宝好几天没排便,有可能是便秘了吗?
也有可能。
如果宝宝年龄已经足够大,不处于攒肚期内了,那么长时间不排便,出现便秘的可能性会更大一点。若宝宝的肠胃功能较差,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过长,水分被肠道吸收了,粪便就会变得干硬,难以排出。
此外,宝宝排便的时候还会伴随着疼痛感,有的宝宝甚至怕疼,会把粪便憋回去。还有的宝宝在学校里的时候,会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举手去上厕所,所以也会憋着,这些只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当宝宝出现以下5种现象,家长要关注便秘问题
宝宝排便频率下降,一周只排便1到2次;
宝宝排便费力,且大便干硬,体积较大;
宝宝排便之后有出血现象;
宝宝精神状态不好,经常不吃不喝,又哭又闹;
用手摸宝宝左下腹部,会摸到有硬块。
当宝宝出现上述5种现象的时候,家长们就要当心便秘问题了。便秘问题是会伤害宝宝娇弱的肠胃的,也有的家长会好奇,自己明明很照顾宝宝的饮食了,怎么还会便秘呢?
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宝宝便秘?
1.喝奶少
宝宝半岁以前是基本不专门喝水的,它们的水分来源一方面来自于母乳喂养,另一方面来源于奶粉,当我们没有给宝宝充足的奶水,宝宝的身体就会缺水,从而出现便秘问题。
2.奶粉没冲好
奶粉和水的配比也是有讲究的,对于一些新手妈妈而言,可能会掌握不好这个度,如果奶粉放多了,比例失调,那么宝宝喝进去也不方便吸收,而且在肠胃里面还有可能出现结块,这就容易引起便秘问题。
3.补钙不当
大家都知道,钙质在宝宝的成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补钙到位的宝宝,身体也长得结实、长得高,所以很多家长会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专门补钙,买了补钙产品和钙剂之类的,让宝宝服用。但是宝宝的肠胃发育还不到位,对于钙质的吸收率并不高,多余的钙质容易和肠胃中的草酸结合,从而导致便秘。
4.辅食搭配不当
宝宝稍微长大一点后,母乳喂养就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辅食,如果辅食搭配不当,让宝宝吃了些难消化、没营养的东西,形成的食物残渣就不容易排出,从而导致便秘。
所以,导致宝宝的便秘的原因包括喝奶少、奶粉没冲泡好、过度补钙以及辅食搭配不当,需要我们家长多加关注,并且采取应对措施。
家长该如何应对宝宝便秘?
一般来说,宝宝出现便秘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只需要我们家长改善下宝宝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1.思想教育
稍微大一点的宝宝,在出现便秘问题之后,对排便都是带有抵制情绪的,这时候家长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思想启蒙很重要。要告诉他们憋着是对身体不好的,想要排便了要学会主动去厕所,不要害羞不敢举手告诉老师,这是正常的,及时排便很重要。
2.稍微延长过渡期
对于年龄稍小一点,不足周岁的宝宝来说,家长们在孩子出现便秘问题之后,可以尝试延长过渡期,就是暂时不断奶,再喂一段时间,因为这时候孩子的肠胃功能可能发育慢了点,不好消化多余的时候,母乳喂养可以缓解便秘问题,在情况好转之后,就可以开始添加辅食。
3.辅食选择
对于已经开始尝试辅食的宝宝,可以适当在饮食中添加益生元,或者喝一些酸奶,促进肠胃蠕动,还可以让宝宝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比如说豌豆、西蓝花等等,水果则可以选择西梅、梨子、杏等等,可以帮助软化大便,方便排出。
不少家长在给宝宝吃蔬菜水果的同时,还喜欢给宝宝喝蜂蜜,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蜂蜜是可以润肠通便的,真的如此吗?
给宝宝喝蜂蜜可以润肠通便吗?
并不可以。
之所以会有人喝完蜂蜜就排便,是因为果糖不耐受,出现了拉肚子问题,但蜂蜜本身是没有通便效果的,而宝宝更不适合喝蜂蜜。因为蜂蜜中可能含有一种叫做肉毒杆菌的物质,可能会导致宝宝中毒,尤其是年龄还不到6个月的宝宝。
结语:宝宝好几天没排便,可能是在攒肚期,也有可能是便秘问题,前者是正常现象,而后者是有害的,家长们要学会分辨并及时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