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听懂大学数学知识,必须先懂高中的;想听懂高中的,必须先懂初中的……所以,普通人(非数学大学毕业)如果想懂韦神的成果,十年之后再说吧。北大的学生都是学霸,本身对学习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注重的是老师的思维、方法、解题思路和技巧。所以讲课有趣还是呆板不重要。
北大学生就是自学也都没问题,老师只要能把更先进的方法交给他们就行啦,当然学文科的话老师最好能更有感染力一些。就像易中天品三国,讲得倒是趣味盎然,但目标听众是不懂历史的人,真正的懂历史的听着烦都烦死了。
北大数院,教授跟学生说:“你们做不起的题来问我,我做不起去问助教(韦助教),助教做不起那肯定是题出错了。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记得大学时,一对研究文字学的北大夫妻教授来学校开讲座,3个小时的时间,只讲解了大约5个汉字,而且我印象中,夫妻俩全程几乎没有互动,也没有笑声,专注于每个汉字的起源、书写、含义以及发展等,是一种纯学术式的深刻和严谨。
寓教于乐,我对此观点持一定程度的质疑态度。求学和教学经历告诉我,求知一项高强度的智力劳动,它讲究严肃、深刻和严谨,感受不到太多的“乐”,因此,我认为,若一个老师的课堂始终欢声笑语,他或多或少要牺牲知识自身的宽度和深度。真正学知识的课堂,不一定有多么热闹,多么有趣。
我听过一节中科院的课程,真的,这些学霸们都会提前预习,老师讲课只是点一下重点难点,点到为止,学霸们悟性很高,大家课堂上讨论最多的就是重难点的解题思路,根本不需要生动,如何攻克学术疑难问题才是学霸们自带的生动。能到这种地方学习的人,在同龄人中不超过千分之三,这已经算是高智商天才的范围,老师的工作已经不是带着走路,而是远远的指个方向,你往那里学就行了,别跑偏。至于怎么去,那就看个人喜好了。老师说多了,会让人厌烦。
讲课动听,不代表有深刻的知识,思想给到你。学习根本上是一件辛苦的事儿,刻苦的事儿,是需要电动全身去了解、领会的事儿。所以,学习这件事,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而应该放在刻苦认真积极的自己身上。
举例,我上大学和去名校旁听的经历很多,有些老师很会讲,小故事,小段子,小歌曲,小舞蹈,啥都整,勾引的学生哈哈大笑,十分追捧。但最后你会发现,那些勾引你的东西都没用,根本不是你需要学习吸收的东西,哈哈大笑的课堂,最后给你留下的,是无。有些老师讲授的稍显枯燥,但是知识、思想实打实引导你思考,进步。所以我们应该切记一点,教育不是娱乐,授课不是演讲,学习根本上是苦的,枯燥的。
大学是学知识为主还是做研究为主?如果大学主要还是学知识,韦副教授生动的讲解方式最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聚精会神,事半功倍。若做课题研究当是引导、启发和点拨最好。生活中很无趣,上课可能不那么好玩但是不影响人家教学质量,好比一个牛逼的业务员不一定那么幽默风趣,一个风趣幽默的人不一定做好业务。
北大数学系讲课那是特高级数学,听课的都是学霸级别,只要点下就可以了,按照小学那样讲,一道题得两天讲,那时基础数学。教育和考试经过一轮轮的筛选,到达一定程度就不要讲老学究那些有教无类、活泼生动之类的观念了,普通层次的知识对应的是普通的人,那些研究类的自己没有功底,不去主动学,仅仅指望别人教岂不是想的太好了。
幽默,生动,互动,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相当于辅助手段,在教学方面都不是根本的,最多占20%。所以只要主要的方面做好了,就是好老师,即使其他方面都不做。反之,如果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只要主要的方面没做好,就不是好老师。像韦东奕这样的大神,学生听不懂,是因为跟不上他的思维,跳跃性思维。难得的是,他有耐心,所以他还是很适合做老师的。当然啊,是大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