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连续刷屏,武汉一位家长觉得标准答案有误,直接向教育局平台反映情况,说出了自己的疑虑。
教育局也很快给出了回复,告诉家长题目答案是正确的,并给出了详细的解答。此事得到了大部分网友的点赞,但也有部分网友认为题目确实出得不够严谨。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道题,了解一下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题目是这样的:
“猫妈妈钓到一些鱼,平均分给7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和剩下的同样多,问猫妈妈最多可以钓到多少条鱼?“
标准答案是48,这位家长觉得题目出得有问题,因为题目并没有提到一些限制条件,只要是8的倍数,都可以作为答案。
比如,每次小猫分8条鱼,剩下也是8条鱼,总数64条鱼同样满足题意,为什么答案只能 是48呢?
其实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复杂,本题要考的知识点无疑就是余数。在除法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则,那就是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显然,题目说的平均分配的意思就是只要剩下的鱼总数比除数,也就是小猫的数量(7)大,那么就一定可以继续分下去,直到剩下的鱼小于小猫的总数(7)才停止。
这位家长显然没有搞清楚这个概念,他的剩余8条鱼显然比小猫的数量(7)要大,那么必然还要再分一轮,每只小猫多分一条鱼,剩下一条鱼。
因此,题目本身没有问题。题目中问的是最多可以钓多少鱼?解题思路是这样的:
1. 7只小猫分鱼,最大的余数只能是6,也就是剩下的鱼是6条。
2. 小猫分到的鱼和剩下的鱼一样多,很明显每只小猫分到6条鱼。
3. 猫妈妈最多可以钓到的鱼的数量是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也就是6*7+6=48
家长之所以认为题目出得不严谨主要是因为对余数的概念不是很清晰,至少对最大余数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所以才有这样的疑问。
题目没有任何问题,但这件事本身却很有问题,至少有3个地方值得大家思考。
l学生的学习难度比过去提高很多
过去的小学二年级,还停留在简单的运算上,甚至刚刚开始接触乘除法,大纲要求也不过是熟悉简单的四则运算。
即使有所谓的应用题,也非常简单,没有任何需要思考和拐弯的地方,清晰明了,只要认识字,计算正确,基本上就不太可能出错。
而现在的题目,则要求学生基础概念非常清晰,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其难度和过去的学习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熟练度可以刷,但基础概念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以及相应的逻辑能力就相当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这不是靠时间就可以堆积出来的。
l家长越过老师问教育局是什么原因
正常情况下,学生有不会的地方或者对标准答案有疑问,请教的对象都是老师或者同学,现在可能还会向家长请教。
家长遇到疑问怎么办?有可能会向周围的同事和朋友请教,但最大可能依然是直接向孩子的老师请教,询问题目答案是不是出错了?
但这位家长的做法非常独特,他直接向教育局请教了,不能不说这种做法相当的另类。这背后显然透露出一种信息,那就是对老师的不信任。
很明显,这反映出了现在教育的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部分家长已经对老师失去了起码的信任,这对孩子的教育极端不利。
l部分家长已经不具备辅导孩子作业的能力
辅导孩子作业几乎是所有家长都头痛的事。为此,家里鸡飞狗跳的有,生气到原地爆炸的有,甚至还有家长因为辅导作业直接气到送医院的。
大部分家长的学历并不低,但并不是说学历高就一定能够辅导孩子作业。尤其是现在的题目相当灵活,非常考验基础概念的掌握和逻辑能力。
家长或许会解题,但不少家长无法使用小学生掌握的知识来解题,更没有办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把题目讲透彻。
这也是为什么补习班如此兴旺的一个原因。术业有专攻,相当部分家长确实已经不具备辅导孩子作业的能力,哪怕孩子还在念小学低年级。
一些思考:
这件事情很简单,题目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这件事折射出来的现象。学生学得越来越难,家长对老师失去基本的信任,这两个问题一叠加,问题就更严重了。
家长对老师失去信任,这种情绪非常容易传导给孩子,从而使得学生也对老师失去起码的尊敬,老师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质疑。
这很容易造成学生一旦遇到问题,不是检查自己有没有错,第一反应是质疑题目有没有问题,老师有没有讲错?这显然对老师的教学极端不利,
老师和家长本应该是最坚定的盟友,双方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把孩子教好。但由于学校减负造成孩子的学习压力在增大,家庭的教育成本不断上升,二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双方不断产生裂痕。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让双方重新建立起信任感,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乃至家长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