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个“萨克斯之村”:村里几乎无人务农,小学生组建萨克斯乐队

又一个村子“火了”。

在天津静海的四党口中村,出现了一个“吹萨克斯的村庄”——这里的大爷大妈们基本不种菜务农,全村60岁以下劳力的工作几乎都与“萨克斯”有关。

这个专门制造乐器的四党口中村,向全国输送了七成的萨克斯,全球一半以上的萨克斯都出自这里。

▲四党口中村的乐器雕像

最让网友好奇的,是传闻村里工人“月薪2万以上”。真实情况到底如何?6月15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天津静海四党口中村党总支书记黄金鹏,他表示村里年轻人进工厂、开网店的都很多,传闻中的2万月薪是指“技术工种”;尽管不是村中人人会萨克斯,但村里唯一的小学从很早就开设了“萨克斯乐队”。

小村庄拥有36家乐器厂

年轻人毕业直接进厂

四党口中村,一个位于天津静海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在全球乐器采购商那里却是鼎鼎有名。销往世界各地的萨克斯,每两把中就有一把来自四党口中村。

村子面积并不大,逛完用不了1个小时。黄金鹏告诉记者,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乐器厂已有36家,这还不算那种个人的小作坊。

萨克斯盘活了村里的经济。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就开设了合资的乐器厂,当时是以生产小号为主,90年代,萨克斯乐曲风靡全球后,乐器厂便转而造起了萨克斯。

黄金鹏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2200多位本地村民,80%都在从事跟萨克斯有关的行业。剩下的20%在做什么?“剩下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

黄金鹏说,村里很早就不务农了,大家把地都外包给合作社打理,专心干着跟萨克斯有关的行业,乐器产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做乐器是个手艺活,大部分村民都进了工厂。在四党口中村,外出务工并没那么“流行”,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一代中学毕业就“子承父业”,进厂上班。

年轻人还带动了村里的电商发展,这里成了有名的淘宝村。年轻人开淘宝做直播,拓宽国内市场。国内市场以电商为主,其产值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国外出口仍是重头戏,每年出口至少4、5千万,主要销往欧美地区、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

外来人口几乎与本村人持平

2万月薪的工人属于“特殊工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作一支萨克斯的利润能到10倍,这不但吸引了本地人开厂造乐器,也吸引着外来人口。

据黄金鹏透露,目前村内外来人口也有近两千人,几乎与本村人持平。“东北人最多,其次四川、山西、贵州……很多都是举家过来并在这边安家了的。”

外来人口来到这儿以后,基本包揽了比较苦累的活,他们的工资也要稍高一些。主要做抛光、萨克斯三大件(弯头、喇叭口、管体),还有些力气活。‍

在没有抛光和上漆之前,工人做的萨克斯被叫做“黑活”。制造萨克斯的过程中,最苦最累的活就是抛光、焊接这些“黑活”,有抛光工人比喻,脏脏的黑黄色铜件散发着一种和钱币一样的铜臭味。

网友们热议的“月薪2万”就是这些抛光工人。在黄金鹏看来,这些都是“特殊工种”,除此以外,其他员工月薪基本都在‍5000块钱以上。

抛光工没有淡旺季之分,一般都是按件计费。黑龙江人丁占军来到四党口中村后,十年工资翻了二十倍。“但真的也辛苦,有时候整天去磨,晚上也要加班,‍‍活多的时候一天能干出十一二个小时。”黄金鹏说。

此外,手艺不同价格也不同。“这跟厂子里的要求有关,看是要出普通的,精品的,还是高档的。要求不一样,工种成本就不一样。”

据黄金鹏讲述,村里的技术工人都是“老带新”,现在村里‍‍这些特殊工种的工人大概有几百人。‍‍

并非人人皆会演奏

小学生组建萨克斯乐队

尽管这里被誉为“中国萨克斯之都”,但学会演奏萨克斯,却是之后才有的事。

四党口中心小学是村里唯一一个小学,学校里组建的萨克斯乐队,是村里第一个正经开始吹奏萨克斯的团体,算是村里独有的“特色教育”。

这样的传统从十多年前开始,学校从天津歌舞剧院和天津音乐学院请来老师,每周过来‍‍培训学生。‍每年学校乐队都会到县里、市里参加器乐比赛。

小学毕业之后,很多乐队成员也未必走上音乐这条路,但再大一些,他们也还愿意回乐器厂上班。这也应了村里很多老人的判断:从娃娃抓起,等他们长大了,就会造乐器,对村里的企业大有帮助。

黄金鹏说,村里的两个大型乐器厂,也有自己的乐队。很多孩子长大后也会选择到厂里来工作。

▲演奏的村民

除了年轻人以外,老人们也有自学萨克斯的,但大多是为了自娱自乐。互联网时代,他们偶尔也会拍个视频、搞个直播。年轻时在厂里干了一辈子,却不会演奏,愿望都在上了年纪后才实现。

这就像村里很多乐队成员相信的那样:年轻的时候喜欢萨克斯,它会陪伴一生。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编辑 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