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向外推病人的小儿泌尿泰斗黄澄如:五块钱能治好,就不要手术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1997年3月的一天,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来了一个叫鹏鹏的小患者。

经过诊断发现,鹏鹏患的是双侧母细胞瘤,才一岁多肚子已经大的像个皮球。

鹏鹏入院后马上做了化疗,但一个月后,他的腹围竟从65厘米长到了71厘米。

在这个巨大肿瘤不断的压迫下,鹏鹏出现了呼吸困难、心跳骤停。

经过抢救,鹏鹏好几次从死神的手里逃了出来,这时医院的医生都一致认为,这个孩子没有进一步救治的希望了。

然而,一名叫黄澄如的医生决定:为孩子做手术。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当时手术条件很落后,况且要接受手术的是一岁多的孩子。

这个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但黄澄如没有反悔,依旧决定为鹏鹏做手术,她说:“谁都知道风险大、难做,但病人不放弃,我就不放弃!”

当时,鹏鹏的体重只有11公斤,但黄澄如在第一次手术时就取出了1.7公斤肿物,到了第二次的时候又取出了2公斤。

手术后,鹏鹏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好,出院后的每一年,鹏鹏都会给黄澄如寄来明信片。

2013年,是17岁的鹏鹏最后一次复查。

复查结果上写到:肾母细胞瘤术后无复发灶。

这意味着这个曾经差点被放弃的孩子重新获得了生命。

而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个叫黄澄如的医生。

1950年,24岁的黄澄如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了。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外科医生,但因为当时北京没有合适的机会,她便拿起行李自己跑到了大连,在大连医学院外科担任住院医生及助教。

在大连,她认识了自己的丈夫吴文斌,然后在1956年的时候回到了北京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因为年轻,在问诊的时候黄澄如也难免会有失误,有一次,她收了一名骨髓炎患者,但当时的检查条件有限,没有B超,只有静脉肾盂造影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这让她诊断失误,在手术的时候她发现,原来尿路梗阻的位置不是下面,而是上面。

她如实告诉了家长自己的失误,结果孩子的家长对她说了句:“没关系。”

这句没关系让黄澄如感动了很长时间,她拼命练习,更加大胆地尝试各种手术技术和术式。

1972年,我国第一个小儿泌尿外科专业组在北京儿童医院由她带领组建,当时只有3名大夫、11张病床,而且他们还要兼顾着阑尾炎的手术。

有一次,黄澄如一连做了3个尿道下裂手术,结果有一个病人出现了尿瘘。

在查房时,当时的外科主任张金哲点名批评了黄澄如。

黄澄如痛定思痛,反复琢磨不断找出会造成尿瘘的原因。

后来,她的手术终于得到了张金哲的肯定,同事们都说,黄澄如是那种暗地里跺脚、用功的人。

这么多年来,黄澄如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小儿泌尿外科多数病种的首次报道均出自她手。

并且在1996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小儿泌尿外科学》。

有人说,很多六七十岁的高年资大夫,都是看着她编的书成长起来。

认识黄澄如的人都知道,她喜欢收一些别人不愿意看、不愿意收的病人。

病人到她那里,她都收下来。

她说:“我们如果推了,他们还能去哪?”

从此之后,她定下了规矩:“疑难病人不许推。小儿泌尿外科的病人,到了北京儿童医院,不能让他再转走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她的坚持下,如今泌尿专业组每年完成大中型疑难手术计2000人次,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疾病诊治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黄澄如的一生可以说都在为医学“拼命”。

她56岁那年,看到国内医疗水平还是跟国外有差距,便想着出去学习,于是她就给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致信,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但她没有钱来支付学费,便又跟学校说明情况,反复几次后,学校同意她来莫纳什大学及皇家儿童医院访学。

到了80多岁的时候,她自己还亲自做手术;93岁时还带着学生们一起查房。

在黄澄如的门诊,经常看的就是包皮粘连。

这个病在小儿发育中十分常见,孩子在生理性包茎期,排尿后包皮腔内往往有少许遗留尿液,加上积存的类脂质及上皮脱屑,就会逐渐形成块状包皮垢。

这种病在许多医院都要求做手术,但在黄澄如这里她采用的是最原始的“徒手翻”。

而且每次她都不带手套,徒手把孩子们的脏东西取下来。

她说:“纸巾也太硬,更痛,远不如用温热的手指轻轻抹去积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样做的代价是,每看一个孩子她就要彻底清洗一遍双手,这可能对年轻医生来说不是困难事,但对一个90岁的老人来说,每次起身都是巨大的工作量。

为了减少孩子们的痛苦,在黄澄如这里除非逼不得已,她从不强行手术。

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的外科大夫,不是看你会做什么手术,而是看你选择不做什么手术。”

“你存在,不找我麻烦,我不理你;找麻烦了,我就处理你;你跟我玩命,我就跟你玩命。对孩子怎么好,我就怎么做,能省就省,能简单化就不复杂化。”

所以,很多家长都会只会拿到黄澄如开的不超过5块钱的药单,用最少的钱治好了最难的病。

黄澄如的学生说,黄老师一生为医清廉,淡泊名利,从没有求过什么人。

但唯有一次,她向医院提了要求。

1997年,黄澄如的丈夫吴文斌离开了人世。

在遗体告别时,医院的同事问她:能帮你做点什么吗?

黄澄如提了两个要求:

“老伴四十多岁就心梗过,但一直活到了现在,心脏可能长得不大一样,你们可以解剖,对专业有帮助;

还有一个是我们儿童医院有个医生要到北医去学习一下,排队排了很久,你们能不能看着吴文斌的面子,让他进来?”

医院的同事听完之后,当场哭了。

2019年,当时已经93岁的黄澄如被查出患有肿瘤,但她依旧出诊,坚持为孩子们看病。

学生们让她住院,她也不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她终于肯到医院治疗。

令人惋惜的是,94岁的黄澄如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她的学生说,“老师这一辈子,健康、高寿,活的时候学了、玩了、干了一辈子事业,值了。”

“她没什么遗憾。最大的追求就是从医,白手起家发展到现在,救了数不清的孩子,学生遍天下。说得最多的就是欣慰,学生长大了,科室发展好,她很满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送别那天,在黄澄如的挽联上写着:

从医七十春秋育后人桃李天下

人生九十余载为患儿鞠躬尽瘁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