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这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以至于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首展都跟它沾边儿。为什么热?因为这是一条将被重塑的产业赛道。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两个“聚光灯”下的概念。“碳达峰”就是2030年中国碳排放要达到116亿吨的峰值,之后必须开始下降;“碳中和”就是到2060年,全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造林、碳捕捉等方式全部吸收掉,使得净排放量为0。也就是说,9年后,我国碳排放量达到峰值,39年后,我国碳排放量将为0。
这是一场长达40年的巨大财富机遇。在这40年间,资源将被重新分配,随即而来的是行业以及企业资源倾斜都会发展变化。说的直接点,在这条持续时间长、体量大的产业赛道上,或藏着未来几十年实现财富自由的风口。所以,企业趋之若鹜。
但要达到目标并不简单。中国的碳排放,85.4%是由能源活动产生的,其中,汽车、飞机、化工生产都要烧油;15.4%的碳排放是由工业过程产生的,主要是由炼铁炼钢中使用焦炭做还原剂造成的。而要达到减碳目标,对工业城市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钢铁、冶金、石化、汽车制造等产业一直占有较大比重。2019年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为4813个。天津在2013年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与北京、深圳等地碳交易试点企业门槛为年排放二氧化碳三五千吨以上不同,天津碳排放大户较多,目前纳入碳市场的试点企业为年排放二氧化碳2万吨以上的市场主体,涉及钢铁、化工、电力热力、石化、油气开采、建材、造纸和航空8个行业。
从近几年天津碳交易试点企业数量来看,2018年包括电力热力、钢铁、化工、石化、油气开采等5个行业,纳入企业数量为114家;2019年包括电力热力、钢铁、化工、石化、油气开采、建材、造纸、民航等8个行业,纳入企业数量为113家;到了2020年,剔除关停、长期停产、兼并重组等情况的企业,纳入企业数量包括8个行业的104家企业。从交易主体类别上看,天津碳交易的主体都来自第二产业,也是碳排放大户,这些企业的总排放量基本占了天津市排放总量的50%—60%。较大的钢铁、石油化工基数给天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工业城市要完成“减碳”指标,就要比其他城市多下些功夫。天津“十四五”规划第十二章通篇都在讲“绿色发展”,可见其重视程度。
“碳中和”的核心要素是“减碳”。具体来说,一边堵源头,也就是减少煤炭消费总量,能用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的就少烧煤;另一边是节尾流,也就是循环利用。扶持新兴产业完成能源替代。此外,以“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促“减碳”。
一个一个说。
第一个,堵源头。用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也可以用电,实现燃油产业的电力化和电力产业的低碳化。到2025年,天津预计实现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8%。为了拓展“电能替代”,天津正在推广乡村电气化,推动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纯电动船、公路和铁路电气化发展。要构建“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体系,就要推动电、热、冷、气多能协同和梯级利用,打造“电网带多网、电能带多能”能源消费模式。说白了,就是能少烧油就少烧油。
如何实现?分两步。
一是关停高耗能企业,降低煤炭消费总量。此前天津已经整合撤销200余个工业园区,多家钢铁企业整体退出。而且清零123万户“散煤”取暖。产业低碳化的实施效果还不错。二是扶持环保低碳的新兴领域。对于一些新兴领域,天津的发展还是很快的。
以氢能产业为例,在“减碳”目标下,飞机轮船的化石燃料势必要找到低碳替代品,氢能就是个不错的选择。氢能的热值远高于汽油,只要解决了氢的储存问题,就能形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除了直接燃烧,氢能还能在化工品生产中替代石油和天然气成为化学反应中的还原剂。前面说了,我国碳排放中有15.4%来自工业炼铁炼钢中使用焦炭做还原剂造成的,未来可以用氢还原。制氢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天津多次发声支持制氢、储运氢、加氢、燃料电池等氢能源技术攻关及应用,打造氢能生产基地。在《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中提及,到2022年,培育和引进一批氢气制备和储运、氢燃料电池生产制造、科技研发和配套服务等企业,引育2至3家在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动力系统集成、检验检测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氢能产业集群的试点,初步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培育形成完整的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氢能产业生态系统。反过来推动氢能与制造业融合,推进钢化联动,建设国家级氢能冶炼技术示范基地,开展氢冶金实验、高炉富氢冶炼技术攻关。用氢冶金的巨大市场需求拉动氢能产业发展。
另一个,节尾流。也就是循环利用。天津“十四五”规划中提及:推进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等重点行业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及废气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争取到2023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效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规划更为明晰。《行动计划》指出,以电力、冶金等行业为重点,推进粉煤灰、钢渣、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余热余压及废气综合利用。围绕废钢铁、废塑料等领域,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试点建设。
事实上,工业城市“减碳”需要打通两个产业链,一个是碳捕集、另一个是碳利用。这就像是“碳天平”的两端:一边“工程化减排”,一边“工程化汇碳”。而这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共同作用。政府出台政策法规进行约束、激励和监管,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市场依靠碳市场交易和绿色金融投入来实现企业融资,通过市场机制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赛道。
责编:宁广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