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煎饼馃子,是天津早餐界的扛把子,可能大多数看官不会反对。
今天,在国内大多数地方,煎饼馃子都是一种常见食品,可是,唯独天津的煎饼馃子有些特殊。
(据说,正宗的煎饼馃子里面并不夹菜。)
据说,正宗的天津煎饼馃子,原料要用绿豆面,和面必须骨头汤,大葱一定分生熟。现在,不知是否还有人在坚持着这一古法传统。
(天津之眼。国内唯一将摩天轮与大桥合二为一的设计。)
其实,煎饼最早也并非起源于天津,而是距离天津三、四百公里外的山东泰安、临沂一带。早前,听泰安的朋友说起过——在那拥挤的绿皮火车上,无论走多远,只要看到从包袱里拿出一张锅盖大的煎饼,从容地将一根白生生的大葱卷入其中,然后,牙一咬,头一甩,开动腮帮子风卷残云者,必是山东老乡!连眼神确认都可以省略!
由此可见,煎饼在当时的山东是何等重要!
据说,冯玉祥隐居泰安的时候,还专门给中央上书,历陈煎饼制作简单,易于保存,堪当军粮的种种好处呢。
煎饼如此重要,而其起源,却已经无从考稽。有人说,煎饼是诸葛亮的杰作,做煎饼最初的工具,就是军营中用来指挥军队的铜锣。
因为此说最盛,所以笔者也不敢轻易表示反对。
但是,在笔者的记忆中,最传统的山东煎饼,似乎都是以玉米面作为主料的,如果,1800多年前,真的是诸葛亮发明了煎饼,那他用的材料一定也不是玉米面。
距今700多年前的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与此同时,煎饼,也一路过县跨府,从山东来到天津。
其貌不扬的煎饼,来到津门,被勤劳的双手加以改良创造,煎饼里的大葱变成了馃子,成就了一道叫做“天津煎饼馃子”的美食。
(天津炒和菜,也是创意十足的一道家常菜。)
今天,天津煎饼馃子,已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煎饼之路,到这里还没有走完。
善于创新的天津人将绿豆面的煎饼切成条条,放在油锅稍加煎炸,使薄薄的煎饼变得酥脆,再加以油亮亮的卤汁,配以麻酱、香菜等佐料——于是,一道叫做“嘎巴菜”,天津特有的美食便应运而生。
(嘎巴菜。)
(擅长做天津大麻花的桂发祥,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嘎巴菜。)
据说,乾隆皇帝品尝“嘎巴菜”之后,都禁不住大加赞许。
从煎饼,到嘎巴菜,看似简单,甚至有点儿无心而为、插柳成荫。但是,如果没有那颗善于创新的心,没有那双勤于创造的手,可能柳树也未必成荫。
兼容中外,并蓄古今,是天津这座城的底色和个性。
五四运动前夕,有一首歌曲开始响彻海河之滨,直到今天依旧在传唱。歌中唱到“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歌曲曲调具有浓郁的西式曲风,但是,歌词极富古风古韵。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名字叫张伯苓。
张伯苓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像所有热血青年一样,年轻的张伯苓投身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轮船驾驶。
甲午败绩,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人在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之后,依约将威海卫移交清政府。年轻的张伯苓从天津赴山东,亲身参加了整个过程。
(刘公岛上,北洋水师提督办公旧址)
第一天,威海卫上空,太阳旗降下,黄龙旗升起。
但是,就在第二天,黄龙旗又被迫降下,米字旗缓缓升起。
目睹此辱的张伯苓,义愤填膺,遂从军中退役,回到天津,拿起教鞭,开课讲学……
后来,张伯苓先生又远渡重洋,专心致学教育。学成后,归国创办了名扬中外的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今天,南开大学已过百年华诞!
(背起书包上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