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宣传片《新之所向》
巍巍学府北洋高,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可谓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
甲午战败,举国图强, 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之父”、时为洋务运动领军人物的盛宣怀意识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5年10月2日,由清光绪皇帝御笔朱批,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顺应时运而生。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这无疑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转折,天津大学在此次调整中调出众多系组,充实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学,支持了蹒跚起步的中国高等教育。
1959年,天津大学被中共中央指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天大陆续成为“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天大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天津大学用实际行动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考虑的都是国家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94岁回到天大作报告时说“我们考虑的都是国家的发展”,这里的人以兴学强国为己任,教书育人薪火传递。126年艰难缔造,天大在见证了中国百余年变迁的同时,也孕育了无数国之栋梁。
一直致力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的王正廷,14岁便考入北洋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魏寿昆,学成后,他放弃国外优厚的薪资,回母校矿冶系执教。“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他的一生都在跟金属材料打交道,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重要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的经济学泰斗马寅初,也是北洋大学的校友之一,如今,天大校园里还矗立着他的雕塑,激励无数天大学子奋发图强。
百年传承,历久弥新,如今的天大集聚了一支由14位两院院士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共有898名教授及5069名教职工。
迄今为止,天大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0多万高层次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8158人,设有卫津路校区、北洋园校区、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以及深圳、福州两个国际校区。长期以来,经过几代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国家级平台引领,面向世界前沿
紧跟时代趋势,变中求新,学校始终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发展理念,形成了工科优势明显、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布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天津大学共有25个一级学科参评,进入A类学科数达到14个。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A+档、4个学科进入A档、9个学科进入A-档。此外,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3个进入ESI前千分之一。
2017年,天津大学领衔提出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构成了国家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2019年4月,天大又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CCII),形成高度关联、贯通融合、持续创新的新工科教育体系,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全新范式。2019年,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在天大召开,以新工科为龙头系统推出了“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掀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教育部依托天津大学成立“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担任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
得益于稳固的学科基础,学校的科研实力也在不断提升,天大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近5年来,承担了数千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所获经费累计突破40亿元。2015年至2019年,学校共获国家三大奖20项。
国家级引领、省部市级共同支撑,天津大学致力于打造一流的科研平台,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3个、天津市工程中心23个、天津市国际合作基地36个。另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
2019年10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正式启动建设;学校获批建设的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是教育部首批批复建设的7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
在新一轮人事制度综合改革中,天大各个学院根据学科发展方向需要,在师资队伍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按需设岗,精准招聘,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瞄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天津大学诚邀海内外有志之士共绘蓝图!
01招聘专业
02招聘岗位
英才教授、英才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副高职称)、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中级职称)
03申请条件
拥护党的领导,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在海内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突出学术成绩并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海内外优秀人才。
04岗位职责
05条件支持
学校和国家、天津市共同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优厚的科研启动经费及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