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彩华夏 拾光剪报】寻找记忆中的那些村庄——赵沽里村

70年,白驹过隙、沧海桑田。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铸就了一幅气壮山河、动人心魄的画卷。

这70年,东丽区跟随祖国母亲的脚步,大力推进经济、城市化、生态环境建设,与祖国共成长,不断谱写动人乐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个个新市镇相继建成,东丽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一个个村庄也正在消失,村庄的故事逐渐离人们远去。东丽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村庄都有许多的回忆和故事,这些文化留迹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收藏。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写的《正在消失的村庄》系列丛书终于面世。为了庆祝建国70周年,找寻东丽最朴实美好的回忆,“网信东丽”特别推出“寻忆东丽·记忆中的那些村庄”专栏,有幸能将《正在消失的村庄》部分内容通过“网信东丽”微信公众平台以连载的形式进行发布,分享散发泥土芳香的故事,展现那些记忆中的村庄风貌。

今天,我们一起追寻记忆中的——赵沽里村。

记忆中的那些村庄——赵沽里村

讲述人

刘桂泉(67岁),何凤树(66岁)

任宝珠(73岁),任宝树(68岁)

整理人

班 斓

车 婧

村情简介

赵沽里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村,“文革”时曾更名长虹村。有726户,2409人,除汉族外,有回族15人,耕地面积455亩。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4公里,金钟公路南侧,东至外环线,西至河兴庄村界,南至北塘排污河,北至徐庄子村界。

村名的由来

很久以前,赵沽里村这片地方还是一片荒地,在河水交汇处有许多池塘水洼,千百年来没有人居住。明永乐二年(1404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次人口大迁移,随着迁移大潮,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刘、何两姓人家。他们远离故乡,跋山涉水,在一片片水洼地中,找到一块地势较高、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台建造房屋,定居下来。然后夜以继日地开垦荒地,在水塘里打鱼捞虾,在荒地上种植高粱,繁衍生息,形成村落。

形成村落后,如何命名变成一个问题。刘、何两家的先辈们都十分谦逊温和,善良淳朴,不与人争。两家人都不想以自家姓氏来命名村庄,所以“刘家庄”与“何家庄”的名字遭到两家人的一致反对,后来村民们又提出 “何刘村”“刘何村”等诸如此类的名字也没有通过,村名就这样一直没有着落。

最后大家决定村名里既不取“刘”字,也不取“何”字,取百家姓的第一姓“赵”字,希望村子能够长长久久,像“赵”这个大姓氏一样,发展成一个大村落,子孙绵延。“里”字本义是指居住的地方,而沽原本是一条流经天津古河的名字,沽河边的村落起名多含有“沽字”,久而久之河岸边小村庄的名字多取“沽”字,并反映多水的地貌。由于村子地理位置靠近金钟河岸,村子本身又有许多水坑池塘,所以村民们便为村子取名为赵里沽。

这个“沽”字将原来赵沽里村水乡风景勾勒出来,在清朝的时候有诗人查昌业作诗《即景》:“寻芳步步踏青来,柳外何人筑钓台?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声里野桃开。”描写的就是天津郊外水水相汇的风景,当年的赵里沽就是这诗中天津七十二沽中很大的一沽,犹如一个小小的江南水乡。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里巷的命名法流行起来,里巷的命名比较文雅正式,而非描述地域外在形象特征,更加注重内涵。赵里沽的村民跟随潮流,把“里”字和“沽”字调换位置,将村名由赵里沽改为赵沽里,沿用至今。

种菜还是种粮

赵沽里村历史悠久,向来地多人少,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村的位置距离城区很近,交通便利,所以在经济发展以及与外界沟通方面一直都很活跃,可以说赵沽里村民一直处于较高的生活水平。

赵沽里村是有名的菜田区,这得益于村子重视经济发展的传统,以及得天独厚的交通位置。可是最初,村里究竟是种粮还是种菜,曾引发过很大的争议。

在很久以前,刘、何两家刚刚迁居到这块土地,初来乍到无法保证吃穿,所以大家就先种粮食,再通过其他的方式养家糊口。定居几年后,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刘、何两家的先民讨论起如何能让大家过上更好日子的办法。大多数人认为还是继续种粮食好,因为吃饱饭是生存的前提。而刘家几个先民则想得更加长远些,提议还是以种菜为主,村子的位置好,进城方便,粮食可以掺着种,反正村里人口少,地又这么广,肯定够吃。

刘家人尚文,向来在村子里很有威望,可是这次很多村民们却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刘家人便带头在自己家的土地上种植蔬菜,然后贩卖。结果,在同一面积的土地上,种蔬菜拿去卖要比种植粮食赚的钱多很多,所以几年下来刘家慢慢地富裕起来。其他村民看到刘家富裕起来,这才学着刘家种起蔬菜来。刘家人毫不吝啬地传授经验,并带着大伙一起到城区里卖蔬菜。就这样,赵沽里渐渐成为远近驰名的菜田区,村子也富裕起来。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赵沽里的蔬菜开始出口外地,远至中国香港、日本等地区,尤其是大白菜、萝卜、生菜、洋葱等最受欢迎。赵沽里的蔬菜不仅品质高,而且每份蔬菜都经过村民们的细心处理后才出口,这让赵沽里的蔬菜享有很高的声誉。在赵沽里还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种粮保温饱,种菜富全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知青未到红布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家为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组织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帮助农村地区发展经济文化。20世纪60年代,天津知青下乡运动也火热开展起来。赵沽里村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城区,村子生活比较富裕,同时又属于农村地带,需要接纳城区来的知识青年,因此成为很多知青争抢着要来的宝地。

赵沽里村有一个颇受人尊敬的退休老干部,在知青下乡的年代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村里专门安排他负责下乡青年的相关事宜。那个时候有好多人托人找关系,想办法能够到赵沽里村下乡。一天傍晚,小伙子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个熟人,便高兴地和他结伴而行,聊起天来,这个朋友聊了几句闲话后便问道:“听说,现在知青下乡的事情,让你负责了?是不是管点什么事情,要开始忙了啊?”“啊,也没什么,就是管管招待接送知青的一些事情,应该也没啥,有什么事吗?”“我就是问问,帮人打听打听情况……”

两人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回了家。

过了两天,一个陌生人找到这个小伙子,怀里抱着两匹红布,说:“听说您现在管接待知青的事儿?我家孩子是知青,要下乡,我想把孩子送到赵沽里,您看能不能帮帮忙,把孩子放到赵沽里这儿?”这可把小伙子给吓坏了,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阵势,赵沽里村的村民一直生活得很淳朴,乐于助人,可从没有因为帮助别人而要好处。所以他一边推辞,一边说:“哎哟,这位同志您这是干什么!有什么困难事您直接说好了,如果我能帮上忙肯定会帮的,咱都按政策接人送人,您这两匹红布拿过来,叫什么事啊!”

这两匹红布最终没能送出去,那人要走的时候,小伙子留他一起吃了饭。结果,红布非但没有送出去,反而还“蹭”了小伙子一顿饭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菜田企业两手抓

建设市级样板村

赵沽里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较为富裕的村庄,村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在1983年的时候,天津市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村镇建设,开始开展“样板村”建设试点工作。赵沽里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村民与村干部一直齐心协力为村子发展建设共同奋斗,所以被选为样板村建设试点。

在成为市级样板村建设试点之后,村民们都鼓足干劲,想要把村子建设得更好。赵沽里是传统的菜田区,菜田是赵沽里的经济支柱,村民们一致认为,作为农民土地便是命根子,把地种好才是根本,所以赵沽里村继续把重点放在菜田区的发展上。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分田到户在全国逐渐开展起来,赵沽里也在1983年加入到改革的队伍中。但是这与赵沽里自建村以来的共同富裕的传统观念产生了矛盾。当时很多村民表示:“还是大家一起干吧,不要分田到户了,跟着集体干我们心里头踏实。”老村长耐心地向村民们普及国家政策安排的益处:“村子实行分田到户以后,上交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家家都能富裕起来,是件好事情。”

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后,赵沽里实行分田到组,并统一规划菜田。这不仅没有使赵沽里的经济发展滞缓,反而带来许多好处。一来秉承集体富裕的传统实行分田到组,让村民们心里十分踏实,为着同一目标努力,大家伙儿干活的热情越发高涨。二来统一规划菜田有利于资源整合,全村蔬菜种植、出售等实行统一安排计划,统一的农药化肥供给、灌溉系统给村民们提供了便利,最大化地实现了资源优化利用。渐渐地赵沽里将蔬菜的种植、储藏、运输、批发等集为一体,形成一个蔬菜贸易中心,赵沽里成为一个远近驰名的菜田区样板,村民收入也不断提高。

但是要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真正建成市级样板村,光靠种地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还要跟随时代潮流发展企业才行。于是由村干部带头,先后组织建立了十多家企业,将剩余劳动力用到企业建设发展中,保证村子种菜、搞企业两不误。这些企业中没有个企、私企,全部是村办集体企业,包括电镀厂、乳胶厂、物流仓储等,范围广泛,为村子带来很多收入,村子越发富裕起来。

同时,赵沽里用集体企业的部分盈利来保障村民的生活: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农村养老保险不存在、医疗保险还没有完全覆盖的时候,赵沽里村办企业退休的村民都享有退休费,这在当时天津的农村地区属于第一个;而当村民有重大疾病住院时,费用超过1万元,村子也会用集体企业的盈利为村民支付60%的医疗费。村办集体企业让赵沽里成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同时也保障着村民的生活。

赵沽里依靠着承包菜田与村办企业,使村民的生活水平直线提升,不仅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村子的水泥路面修了起来,路灯亮了起来,以住宅为主的村庄规划建设也逐步开展起来,在建设样板村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1986年4月29日,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与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天津市市长李瑞环,来到赵沽里村视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先念主席看见赵沽里的院落小楼、柏油马路、绿油油的农田,又听了村干部的汇报后,对赵沽里的发展十分欣慰,他说:“大城市郊区公共积累的财富多,能统的统起来更能发挥优势。”“如果农民都达到你们这样的水平,我们的国家就富强了!”赵沽里的发展得到了李先念主席的肯定,在发展传统农业与现代企业的两手抓、两不误的策略下,赵沽里经济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建设,终于成为天津市名副其实的市级样板村。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