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76年起,德州卫在德州北,运河东、西两岸相继各建立了十个军屯,河东隶属左所,河西隶属右所。
河东,头百户为第一屯,往北有第二屯,第三屯(后改第三店)、第四屯在第五屯西南,原罗屯砖厂这个地方,不大。由于后来一场大火,把村子几乎烧光,剩下赵、张两户迁到第五屯。在罗屯砖厂建厂时,还挖出一些砖头瓦片,灶头炕岩等。一些小村由于各种原因逐渐消失,乃正常自然现象。第五屯在罗屯西北角,第六屯靠运河,第七屯就是现在的小第八屯。起初屯小人少,种地挨欺负。风水先生讲,第七第七种地受欺,以后第七别叫了,这离第八又很近,房快连在一起了,就依托第八吧,第八第八定是地霸。因此到了清初时,就统称第八屯了。桑园街、小李庄与运河西老君堂仨村的地主在此处均有田地,为他们耕作的佃户分散居住在这里,称小庄,后来改为小第八屯。大第九屯、小第九屯均在105国道西。
第十屯就是现在的第四屯。清朝道光年间,吴家出能人,名叫吴华年,考上秀才、举人、翰林。他的父亲排行第四,到他这一辈又是排行第四,所以就把第十屯改成第四屯了。如此说就过去110年左右了。还有一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住了四天。为此做过诗“大清四帝宿四时,四位爱卿护四日,离开京城四百里,此地美好在四季”。根据这些因素,就把第十屯改成第四屯了。照此讲,就过去225-284年了。不管哪种说法,都是谈十改四的缘由。
一年四季,四季平安,行走四方,四通八达,确实四字吉祥。
从南往北数,一二三四五,往北按顺序,六七八九十。按理说,不可能一开始就把第四屯放在最后。那样就颠倒了位置。如果南面第四屯没消失的话,它也不可能会改成第四屯。分析是后来改的。
六百四十四年前,那时没有“年鉴”,是往后的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李树德、董瑶林合著的《德县志》才记录了已经过去五百五十九年的建屯历史,不可能绝对详实。
建屯时,桑园早已存在,莫与它相提并论。
对历史,应广泛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不钻死牛角,“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多访访高寿老人,细听听民间传说,对有道理、有价值的事情就记录下来,兴许是真实的历史。
文/《吴桥村庄杂谱(三)》
作者:孙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