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起步建设,
到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工作持续推进,
天津在“津城”、“滨城”之间
建起一片绿色生态屏障区。
(请横转屏幕看图)
这片区域
北起永定新河北岸,
南至独流减河南岸,
东西方向
从宁静高速公路东边线起,
到滨海新区西外环线止;
全域面积达736平方公里。
对于这片“城市之肺”的评价,
国务院特贴专家冯中科
给了这样一个关键词——精细。
一方面是在大的结构和格局上的精细,
在科学的规划下,
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得到了很好的协调。
以林地种植为例,
本着“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
屏障区内不仅树种多样,
而且树龄各异、林相丰富。
天津绿色生态屏障的指标正处于
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合理区间水平,
对于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
和病虫害发生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屏障区的建设很好的回答了
“在哪里造林?”的问题。
选在“津城”、“滨城”之间这个位置,
体现了其在空间布局上的精细。
这一点
在气象专家吴振玲的数据报告中也得到了印证。
绿色生态屏障
南连北大港水库,北接七里海湿地,
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生态带”。
有效的阻断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
和以滨海新区为核心的两个热岛区相互叠加
形成“超大热岛”、“超大干岛”的可能。
这样的布局,
在夏季在偏东风的作用下,
中心城区东南部可降温0.2~0.4℃,
增湿2%左右。
(请横转屏幕看图)
“可接近性”这一理念
是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另一个亮点,
屏障区在营造稳定生态环境的同时,
还配套建设了150多公里绿道和生态路。
(请横转屏幕看图)
同时,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
也规划在了这片区域中。
这种将现代生活最大程度
融入自然的联动设计,
让第一批到访的22万展客深刻体会到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再是一个概念,
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
你知道吗?
这片生态屏障里还藏着一个“老字号”。
这些年,屏障区
通过河道疏浚、水系联通等方式,
基本上消除了劣五类水。
水质的改善为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修复
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也带来了区域内稻田质量的不断提升。
结合天津市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
津南、西青、东丽的水稻规模逐渐扩大,
目前种植规模稳定在五万亩左右。
在种植规模得到扩大的同时,
老字号小站稻的品牌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品牌效益的逐步显现,
结合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给农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
同时,
小站稻的水稻田又反向丰富了屏障内的湿地面积,
让鱼、虾、蟹等生物有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
维护了绿色生态屏障区的生态稳定,
可谓达到了一举多赢的效果。
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正在
生态环境修复、气候改善、乡村振兴、社会经济发展
等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据来源:
《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专项规划(2018——2035)》
《天津日报》2021年07月15日第6版《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洲》
制作人员:
策划:张倩
文案:郭维
摄影:姜晓龙
后期:陈楚 邹添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