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为武清这项工作点赞

近日

津云报道我区石各庄镇、汊沽港镇

农业产业发展

一起看看吧~

环境好了 腰包鼓了 金果树上“结出”了好日子

7月,一场雨后的敖东村金果梨基地里,空气中透着淡淡的香,一棵棵两三米高的金果树上,挂着满登登的金果梨,一场硕果累累的丰收,将会在两个多月后登场。

以前的敖东村是武清区有名的贫困村,2015年,在天津市国资委对口帮扶下,开始种植金果梨;2017年,凭借金果梨,敖东村成功脱贫摘帽;2019年,又因金果梨,敖东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今年,敖东村又新开发了梨膏、梨酒等深加工产品,做足了金果梨的文章……

乡村振兴,产业为础。如今,敖东村的金果梨收成和销量逐年翻倍,不仅畅销国内,更是远销海外,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特色产业给敖东村带来的是环境大变样,村民们的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好。

几代人过的穷日子

石各庄镇敖东村位于武清区西南部,与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搭界,紧邻京沪高速公路。2015年之前,这里没好路、吃水难、用旱厕、脏水横流,村里没钱、没产业,是有名的贫困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93年,王洪珍从附近的村庄,嫁到了敖东村,村里当年的样子,她记忆犹新。“村里都是土路,晴天都是灰,雨天满腿泥,如果人骑自行车下地干活,赶上了雨,那回家就得人扛车。不只路,吃的水是定点供的井水,家家户户都是旱厕,每家都有化粪池,得租吸粪车清理,脏水也随处倒,真是又脏又臭。”

不仅环境差,村民们的收入也少得可怜。58岁的翟玉良是土生土长的敖东村人,翟玉良说,受灌溉因素制约,村民们每年只能种一季的玉米,他们家四口人,一共有一亩二分地,除了种植成本,靠种地一家人的净收入一年只有200到400元不等。

“我们村的耕地距离村子还都比较远,比如我家到地里差不多有5公里,得骑车去,还要带上饽饽,在地里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为了养家糊口,1980年,翟玉良选择外出务工,“我们不只是村民穷,村里账上也没钱,我们村当时在石各庄镇12个自然村里是倒数,大家出去都抬不起头。”

梨花飘香的新希望

2015年,村里的老支书找到了在外做生意的马玉田,希望他回村带着村民们一起脱贫致富。当年6月,村里换届选举,马玉田获得了90%以上的投票,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兼主任。

“那一年,敖东村成了天津市国资委对口帮扶村。”面对眼前拥有380多户,1200多人的穷村,刚上任的马玉田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市国资委驻村工作组成员,每天都在开会,“开会的焦点就是为村子想出路。我们最后瞄准了特色产业,也不知道是谁最先提起种梨树,我们都觉得可行,种梨就成了我们带领村民脱贫的新希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年9月,刚刚走马上任3个月的马玉田和考察团先后赴山东泰安、安徽蚌埠、河南漯河等地实地考察调研。“当时看了好多,都是大众品种,我们觉得不太行,毕竟物以稀为贵,稀少的才能有销路。”

最终,考察团看中了金果梨,为了稳妥,马玉田还请教了天津市农科院果树种植专家,得出的结论是:“金果梨耐低温、耐存放,口感不错,经济效益明显,是有前景的。而且华北地区没有种的,正好我们天津的土壤和气候也适合种植。”

选完了品种,就要解决土地的问题。种植金果梨,马玉田看中了新104国道东侧的350亩土地,但那块地涉及了全村95%以上的农户,而且多数村民对农业发展缺乏兴趣和信心,对开展特色农业持观望和冷漠态度,最终村委会决定,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的土地。

“土地流转工作很棘手,我们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去找,告诉大家土地流转后由合作社统一科学管理,将提高土地的收益率;每一位村民都将成为合作社的股民,年底享受分红待遇,最终才流转成功了。”马玉田说。

土地的问题解决了,石各庄镇政府帮忙垫付了200万元购置树苗,可种植的问题接踵而至。指头粗的树苗刚到村里,就赶上了50年不遇的寒流,土地被冻结,人工挖不动,等在一旁的树苗如不赶紧栽种就会死,大家急得直跳脚。

听说山东的开沟机行,马玉田开车连夜带着村民们去买。从冻结后的第三天,开沟机进了金果梨基地,村民不顾大风降温和雨雪霜冻的恶劣天气,配合着机器,在田间一干就是一个月,整地、整苗、剪枝、覆膜等等各项工作如期完成。

幸福荡漾的好生活

从流转土地开始,翟玉良便回村参与到了金果梨产业中,负责管理金果梨基地的种植工作。提起回村的初衷,翟玉良笑着说,“我在这一年的工资是五万多,还不用在外面奔波,而且金果梨是我们自己的产业,也流转了我的地,我相当于给自己打工,这心气儿就不一样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7月,正是金果梨生长的时候,金果梨基地里,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子套着保护袋,挂在枝头。翟玉良打开了一个保护袋,告诉记者,“我们的金果梨特别甜,口感还很细腻,一棵树上多的能收五六十斤,平均单果都能达到1斤多,有的单果能达到2斤多,甚至3斤多的。”“敖东村金果梨第一次丰收是2017年秋天,大概收了10万斤梨,全卖了,我们都高兴坏了。”

2017年,金果梨产业让敖东村成功脱贫摘帽。

摆脱贫困后的好生活,正如他们的村歌唱的那样,“我的家乡变了样,春华秋实金果梨满仓……我的家乡变了样,绿叶红花修路建新房……”

现在的敖东村,村里村外都修了柏油路,灰里来泥里去的日子不再有了;冬天取暖煤改电,不仅安全卫生,有了政府的用电补贴,反而比燃煤更便宜了;全村通了自来水,24小时不间断,随用随有;户厕改造后,家家户户有了水厕,村里统一建了排污管道……

“现在我们村不只是环境好了,大家收入也提高了。我们一家两亩多地,每年靠土地流转,能拿到2000多元,不用种地了,我们出去打工,还能挣钱。”王洪珍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每年的9、10月份,她还会参与金果梨的秋收、分拣、打包等工作,每天能挣到100元的工资,“这是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大家的生活,过得都不错,都挺幸福的!”

金果绵延的翻身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

2018年金果梨迎来大丰收,总产量达到了20多万斤;2019年金果梨总产量达到了40多万斤;2020年收获了60多万斤金果梨,2021年从套袋的情况看,产量约达到百万斤。

“为了方便,镇里成立了公司,统一收购金果梨后再销售,我们每年的销量都很不错。2020年,借助天津宏辉果蔬有限公司的帮助,我们把3万斤的金果梨出口到了国外,今年我们还会加大出口的量。”讲起金果梨的成绩,马玉田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高兴,“我们每年的产量都在翻倍,收入每年都会增加30万元左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2017年开始,敖东村成功举办4届采摘节、5届梨花节,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京津冀近万名游客来参观游玩,带动金果梨销售百万元,游客认领金果梨树1000余棵,促进了城镇内农耕游的发展。

2019年6月,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敖东村凭借着金果梨特色产业,位列其中。

目前,金果梨已经成为了敖东村的一张名片。为了扩宽产业链条,今年,敖东村又开始开发金果梨深加工产品,“我们的梨膏经过这半年多的研发和制作,已经准备推出市场。我们还准备推出梨酒,金果梨样品已经发到酒厂进行酿造,梨酒的包装也已经选好了。”

果香十里,穰穰满家,今天的敖东村,正在一条梨花铺就的乡村振兴路上,铆足了干劲儿,奋力前行。(津云新闻记者 鲍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颗葡萄的故事:小果子带动小村奔小康

天津城郊西北角的一个小村子里,80%以上的村民从事着棚室葡萄生产,可能很多人没听过这个村的名字,但这里产出的葡萄,或许曾经上过您的餐桌。

天津市武清区汊沽港镇胡柳子村,这个227户、人口756人的村子,现有棚室葡萄面积800余亩,陆地葡萄面积200亩,年产葡萄1200吨,蔬菜1600吨,年产值1600万元,俨然已成为天津市葡萄生产的代表之一。

2015年,胡柳子村被农业部认定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如今已远近闻名的胡柳子葡萄,是如何一路发展壮大,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的?

京津冀市场的“香饽饽”

62岁的杨恩会在家乡胡柳子村栽种葡萄已经三十多年了,说起村里这个远近闻名的特产,他言语中充满自豪:“在京津冀这一片土地上,无论是北京新发地,还是天津王顶堤、廊坊等几个大型的蔬菜批发市场,跟人提武清区胡柳子村,对方可能还要反应一会,可要是喊一声‘胡柳子葡萄’,保准立刻就有反应,因为在这些批发市场里,没有不知道我们这儿出的葡萄的,我们的葡萄在这些地方卖得很不错,知名度也特别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杨恩会和自家种植的葡萄

杨恩会所言不虚,2015年,胡柳子村被农业部认定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2017年,“胡柳子葡萄”获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近年,由胡柳子村两委牵头成立的天津市金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胡柳子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据胡柳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谭祥文介绍,这样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整个天津市也仅有二十余家。

目前,胡柳子村每个大棚一年能产出葡萄三四千斤。除了栽种葡萄外,这些大棚也栽种一些绿色蔬菜。杨恩会介绍,2000年前后全市葡萄种植尚少时,一个大棚每年的收入最高能达到两万多元,现如今一个大棚收入也能维持在一万元以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胡柳子村的葡萄大棚

虽然胡柳子葡萄多年来已经打出了名气,也给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但无论问哪位老于农事的种植户,他都会告诉你,照料大棚葡萄可不是一件轻松事。今年70岁的田宗江是胡柳子村的村民,谈起多年来“泡”在大棚里的日子,他感慨颇多。

“大棚的一个优势,是产出的葡萄比户外陆地的提前一个月,但夏天大棚里的高温也让人够受的,密不透风的棚里,最高时能达到快四十度,特别是中午,大棚里几乎待不住人,经常是下午四点多才能进来继续干活。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不勤来勤看,从4月底葡萄树发芽,到7月底采熟上市,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到棚里照顾果树,生怕一个疏忽,就毁了一年的收成。”

田宗江告诉记者,葡萄栽种并非越多越好,一个大棚里有多少树、每棵树上有多少枝都是有定额的,超出这个数字,虽然产量会提升,但果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为了保证葡萄品质,种植户要付出很多汗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田宗江和自家种植的葡萄

“树上的枝条一般保持在5枝,多了要随时剪掉;树的高度也要控制,才能让果树不流失养分;葡萄需水多,一年里浇水的次数不少;树旁的杂草要勤除,否则就和葡萄树争抢养分;肥料也要精挑细选,比如现在7月份正是‘上色’(指葡萄由绿变红的发育阶段)的关键期,更要施肥补钾,维持营养,简直一步也错不得……”提起养护葡萄树的种种环节,田宗江如数家珍。

即便栽种的一切环节都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实施,果农有时也会因意外而损失一年的收成,“种植业或多或少都有靠天吃饭的因素,也就是不确定性的影响。比如果树偶尔染上霜霉病、白腐病,再如春天一阵旋风掀开大棚顶,还有突然一阵冰雹,把葡萄果实打碎……”田宗江说到这里,感慨似的轻轻摇了摇头。他表示,正是这种悉心照料,才造就了如今胡柳子葡萄的口碑和市场。

从“单打独斗”到稳定批发

胡柳子葡萄如今广受市场认可,但时间倒回二十多年前,胡柳子村的村民们对种植葡萄能否成功是心里没底的。从发端到成熟,数百亩的大棚葡萄,小小的胡柳子村奋斗了二十多年。

最早,胡柳子村仅有三四户村民试验性地种起葡萄,但由于基础设施简陋、技术不成熟,以及市场不稳定,每年仅仅是多发展几亩地、几户人参与进来,种植规模一直上不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胡柳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谭祥文

谭祥文如今仍然清楚地记得,最初村里葡萄是如何一步一步艰难地打开市场。“最早试验种葡萄的几户农户,基本是单打独斗,每次葡萄收成,都是用自行车或者电动三轮车驮着几箱葡萄到天津市区摆摊卖,一天能卖二十多斤,每天起早摸黑地往返,很辛苦。”

上世纪90年代末,转机逐渐出现。1997年,谭祥文起任胡柳子村党支部书记,他发现,当时天津市区卖葡萄的商家并不多,但市场上需求却不小,特别是春节前后几天,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水果,于是这一年春节,他联系到天津站附近的一个批发市场,请对方来批发村里的葡萄,结果葡萄的销量特别好,批发商后来还来到村里,定下了来年还要来村收葡萄的约定。

胡柳子村趁热打铁,正是在这一年,村里决心开始统一规划,拿出最靠近公路、土地状况最好的地发展棚植葡萄,逐渐突破了此前三四户试验种植的局限,开始做大规模。

“当时村里种葡萄最大的难题有两方面,一是大棚、交通等硬件条件不足,二是种植葡萄的专门技术缺乏。”谭祥文介绍道,“为了给村民种葡萄创造最好的条件,村里给进出村的主干道做了硬化,统一定制了大棚薄膜,给大棚的面积做了统一规划,还修了送水管道,方便大棚的供水。”

眼见大规模种葡萄的硬件逐渐齐备,但栽种技术的培养非一日两日可成。当年天津市内栽种葡萄的农户尚属少数,很多栽种技术需要专业人员培训。胡柳子村与天津市农科院展开合作,由专家来到村里,传授村民温度控制、水肥管理等方面的种植知识,每次,都有百八十位村民前来听讲,情绪很高。几年间,大家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提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天津市农科院专家来胡柳子村指导种植技术(受访者提供)

引进新种、拓展渠道 小村葡萄仍在进步

如今,胡柳子葡萄早已在京津冀等地的批发市场中站稳了脚跟,打响了品牌,但在谭祥文眼中,村里来之不易的特产想要持续发展,还需要克服不少问题,这也将是村委会未来努力的方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胡柳子村最常见的葡萄品种“乍娜”

“首先是推动品种的改良,胡柳子葡萄目前以‘乍娜’这个品种为主,这是上世纪90年代就引进的品种,优势是产量高、成熟早,但它有容易裂果的弊端。比如去年的几场大雨和冰雹,就打坏了村民不少葡萄,收成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我们最近正在尝试引进蜜光、巨胜等品种,目前已经做了小范围的试验。”谭祥文表示,新品种的考察需要时间,如果合适,将来会在村里做进一步推广。

此外,水源缺乏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胡柳子葡萄的继续发展。胡柳子村的地上水资源相对匮乏,以前,村民浇灌大多用机井的水,随着大部分机井因防止地表沉降禁用后,浇灌大棚的水源成了个问题。谭祥文介绍,为此,村里近年来修了泵站,来解决村民的用水问题。

随着电商销售水果的趋势不断发展,村里也在考虑在未来发展批发市场以外的线上零售模式,正为此探索保证发货、提高知名度的途径,以拓展销售渠道。

“未来,胡柳子两委将继续在产前、产中、产后等阶段持续保证村民的劳动成果。我们有信心让胡柳子葡萄的牌子越来越响亮,将村子建设得更美好,让村民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谭祥文说道。(津云新闻记者侯沐伟)

整理:陈枫/来源:美丽武清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