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谎言笼罩的名将,身负两大罪却被奉为民族英雄

自从明末以来,围绕着袁崇焕的公案就一直争论不断。在许多经历明清易代的晚明士人笔下,袁崇焕远非今天如此光明伟岸的形象,而是一个误国之臣。因抗清死义的夏完淳之父夏允彝在其遗作《幸存录》中写道“盖自崇焕自宁远奏捷之后,即令番僧往吊东夷以讲和,以罢归未就。再出无以塞平东夷之命,遂以平东夷自诡。虑岛帅毛文龙泄其计,遂身入岛,诱文龙斩之。 ”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和谈迁的《国榷》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其中最为激烈的无疑是明亡后披发入山的陶斋先生张岱,他在所著的《石匮书后集》里为袁崇焕作传,讥讽袁崇焕状貌短丑,性情暴躁,全面否定了袁的能力与数年之边功,嘲笑其“五年复辽”计划简直是痴人说梦(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不仅不认为袁崇焕能挽救明朝,甚至调侃他连秦桧都不如(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而进入如今的网络时代后,关于袁崇焕是非功过的争论,几方观点更是水火不能相容。而真相是怎样的呢,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让我们就事论事,讨论问题,别老扯什么粉或者黑,更不要动不动就扣帽子。对于袁崇焕的事情,我有两个疑问。网上争论虽然很多,但是支持袁崇焕的人往往避而不答。

首先且不谈袁督师的功与过,忠与奸。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捏造罪名,矫诏杀之,也有一种说法为请制擅杀(兵部议不可,而崇焕心弗善也,尝疏请遣部臣理饷。文龙恶文臣监制,抗疏驳之,崇焕不悦。及文龙来谒,接以宾礼,文龙又不让,崇焕谋益决)。捏造罪名,此为明代文臣故伎,而无论是矫诏还是请制擅杀,请问在未经朝廷同意的情况下就捏造罪名斩杀大将,该当何罪呢?已经故去的史学前辈谢国桢在其著作《江浙访书记》中甚至认为“且崇焕之轨文龙,……纯由私人挟嫌所致。”

其次所有为袁崇焕辩护的人都无法解释他在北京之役具体表现,让我们摊开地图。

遣散援军,或许是战略方面的考虑?可是清军轻松通过由他亲自驻守,并在写给崇祯的奏章中保证,绝不放一兵一卒通过的蓟州(必不令过蓟西)。

不要说蓟州不是他的防区,有异议可以看明史袁崇焕传(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长编》上也记载崇祯的上谕,(丙申(十一月初五)諭兵部各路援兵俱令聽督師袁崇煥調度。)此前袁崇焕将驻防此地的刘策调走,自己坐镇蓟州,可是他既没有拖住清军,也没有给清军造成任何损失,任何为袁大人辩护的人都无法解释他此刻的举动。(袁崇焕闻遵化陷,谓刘策:「密云危矣!我驻此,公速守密云。」刘策:「此吾地也,奈何去之?」翼日,上命总戎申甫、侯世禄至。袁崇焕:「有我在。」令率兵回。俄,清兵至,围蓟州,大掠。刘策欲战,袁崇焕阻之。)假如你是当时的北京百姓,勤王的军队,驻守要地却未经一战便把敌军放至北京城下,你不恨他入骨?这实在说不过去了吧。

我们再看看崇祯杀袁崇焕的罪名。

《明史》上记载的是擅主议和。

崇祯下令逮捕袁崇焕的逮捕令上写的是: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

最后结案书上写的是: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

可见崇祯心中,“以市米资盗”是坐实的。那资的是谁?就是蒙古的喀喇沁诸部落。

而这个部落早在崇祯元年就已经投靠后金,并且蒙古喀喇沁诸部落在随后的己巳之役中还充当了后金的帮凶。

所以,杀袁根本就不需要后世所杜撰的所谓反间计,其人被捕入狱后,经过大半年的会审,查明证据确凿,着实罪无可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满朝文武大臣作为亲历者,他们又不傻。 之前之所以为他捏造罪名矫诏杀帅背书,是因为明朝重文抑武严重,毛文龙不过一个文臣眼中的跋扈武将,为了平辽大业,杀了也就杀了。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杀毛的罪名全是扯淡,这笔账崇祯都记着呢。之后袁大人又轻信蒙古,在崇祯不同意的情况下,卖给了他们大量的军粮,结果蒙古人随手卖给了后金,后金由此方可入关。(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到了北京一役,整个战役过程,袁大人一路纵敌长驱,避敌不战。蓟州城下,看看他自己写给朝廷的保证,他已经是死罪了,到了北京城下,又毫无建树。广渠门之战,北京袁崇焕纪念馆里说此战大捷,袁崇焕率军八千大破清军十万,这种说法不知从何而来。明史中记载的是此战双方互有杀伤。《崇祯实录》中记载,袁崇焕督帅的辽军力战稍却,是列阵其后的京营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率京营击退了清军。为了防止在奏报中夸大数目,明朝以首级记功。此战明军没有首级缴获。既然没有首级缴获就证明明军至始至终都没有控制战场,而没有控制战场,又何谈大捷呢?顺便此战还射伤了满桂,当然这又是一桩谁也说不清楚的公案,其中的是非曲直,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战后袁坚持希望部队可以进入北京。崇祯亲自召见袁并质问杀毛文龙、逗留、不能扞御、请求援兵入城诸事,袁无一能对,愤怒的崇祯令锦衣卫当场将袁逮捕,剥去衣冠,投入诏狱。袁刚一下狱,手下部队居然弃帝国首都安危于不顾逃散了,简直与军阀行为无异,所有支持他的人,包括孙承宗最后全部都无话可说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皮岛矫诏杀毛之日,驻防蓟州坐看清军潜越之时,回溯袁大人曾经夸下的海口,许下的承诺,最后这些海口承诺导致其下狱身死,想来也算是得偿所愿,又何冤之有呢?

袁崇焕既死,宁锦防线在之后的十余年里,也没有被满清攻破。这条明朝的马奇诺防线在之后的日子里,被没有东江后顾之忧的清军数次绕过,直到明朝最终灭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之前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发兵攻打宁远,袁崇焕据城死战,后金围城两天,将城外觉化岛的物资掠夺一空。毛文龙袭击永宁,后金于是退兵,7个月后,身患毒疽的努尔哈赤于清河汤泉疗养时病死。

天启七年,皇太极攻打宁远锦州,毛文龙袭击辽阳,后金只好再次退兵,袁崇焕事后上书称“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此战后,袁崇焕因不救锦州,被言官以“暮气难鼓”等而被弹劾去职。

所以真正能限制住满清的从来不是袁崇焕,而是毛文龙所率领的东江镇。由于辽中的残破,后金军每次出军,都要受到漫长补给线的限制,只要毛文龙出兵骚扰,后金就必须回师。当代明史大家樊树志在其所著的《崇祯传》中也说“袁崇焕杀毛文龙,为后金军队大举南下解除了后顾之忧,终于导致了兵临城下的己巳之变。”

而袁崇焕之所以现在这么出名很大原因是因为乾隆、嘉庆两位皇帝对其的大肆褒奖,特别是乾隆皇帝证实了之前没有被任何一本史书记载的“反间计”的存在,于是袁崇焕被塑造成“孤忠之臣。而到了清末,由于当时人的种种需要,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利用他们极其强大的个人影响力,来推销袁督师的事迹,于是袁的战绩被大大拨高。之后又由于抗战的原因,当时的主流历史学界极其需要树立几个有对抗外族经历的历史人物来当典型,于是袁崇焕进一步被推上神坛。但真正使袁崇焕在民间获得巨大影响力的还是金庸先生所著的《碧血剑》以及附录的《袁崇焕评传》,在此之前,袁崇焕并不为广大民众所知。

如今现在大清已经凉了,抗战也胜利70多年了,不如让我们冷静回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吧。

樊树志先生在批评支持袁崇焕的阎崇年的文章中说:“历史学家需要客观的心态和冷静的眼光”,我认为这句话非常好。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