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事关养老金待遇,天津又一重磅规划出炉!

近日,天津政务网发布《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了天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围绕我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政府优先投资岗位创造多的项目,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拓展社区服务岗位。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建立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扶持长效机制,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提供场地支持、租金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

▶积极推动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

▶持续提升养老保险待遇,落实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在住房安居、小客车指标、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出台实施更加精准的支持举措。

▶加大高技能人才奖励激励力度。

▶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调整技工院校专业设置。

▶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合理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正常调整和评估会商机制,提高低收入职工保障水平。

详情如下

“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

(一)就业创业政策持续完善,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升,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十四五”时期,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制度公平性、统一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充分发挥社保兜底功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10万人、371万人、412万人。

(三)人才政策不断优化,规模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人才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人才发展与我市重大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同步推进。

(四)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制造业立市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到2025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35%,总量达到101万人。

(五)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用工更加规范。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机制和劳动关系矛盾解决机制,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提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效能,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促进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六)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优化再造人社公共服务流程,推进“智慧人社”建设,社会保障卡实现全覆盖和全方位应用,智慧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1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多部门合作,强化就业影响评估,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建立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产业、区域发展与就业协同,建设一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平等就业。围绕我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政府优先投资岗位创造多的项目,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培育新的就业增长极。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拓展社区服务岗位。落实政府促进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健全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完善全市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重大风险协同应对机制,夯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督查考核机制。

2

健全就业创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市和区就业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等多层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各街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公共就业服务人员,定期开展公共服务能力培训,形成适应高质量就业需要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智慧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就业创业服务网上办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社会民营机构合作。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服务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健全与结对地区劳务协作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劳务输转精准对接。加强市区两级财政就业补助资金支持保障,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有效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3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完善就业创业支持体系,结合产业升级、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和其他重大战略实施,开发适合高素质青年群体的就业岗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实施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实践等体系化、标准化就业服务保障模式,持续深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服务举措,对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实施重点就业帮扶。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援助制度,统筹利用公益性岗位支持就业,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统筹做好妇女、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

4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

建立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扶持长效机制,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提供场地支持、租金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推进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创业孵化基地。举办“海河英才”创业大赛,加大对优秀创业项目资助,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提升创业服务能力,打造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培训体系。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组织各级各类创业推进和指导活动,培育综合性创业生态系统。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人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

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

实现社会保障应保尽保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全民参保覆盖面,推动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经济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单位积极参加失业保险、实现工伤保险政策从企业职工向职业劳动者的广覆盖。做好参保资源比对排查,实现全民参保数据动态精准管控。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动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贯彻落实有关法定退休年龄、最低缴费年限等方面的调整政策,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制度和病残津贴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多渠道增加基金收入,积极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积极推进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制度和财政补贴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充实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促进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推动失业保险工作与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紧密结合。实施失业保险“畅通领、安全办”,开展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和技能提升“展翅行动”,完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政策体系,助力企业稳岗位、促就业。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落实国家出台的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实现工伤保险由劳动关系人群进一步向职业人群拓展。完善具有地方性特点的工伤保险配套政策,细化工伤康复政策,推进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以高危行业农民工为重点,持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03

完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

持续提升养老保险待遇,落实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失业、工伤待遇调整机制,同步提升职工权益保障水平和基金抗风险水平。

4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运营

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政策制度,研究实施基金监管约谈制度,完善基金风险警示提示。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推动风险防控措施“进系统、进规程”,提升风险识别、监测、防控能力。强化监督检查,促进社会保险基金规范管理使用。健全基金预测预警制度,促进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加强企业年金基金、职业年金基金监管,积极推进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评价体系及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市场化投资运营监管制度的落实,防范化解管理风险。继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每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新增结余80%以上用于委托投资,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强化大数据联网查询,通过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外部信息比对,逐步实现基金管理风险的智能监控。推动基金监督队伍建设,落实基金监督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5

提升社保经办管理服务效能

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构筑建设集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便利化的顶层架构,持续完善以业务流程标准化为主线,以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场所标准化为协同,统一协调、运行高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以信息共享、高效协同为重点,加强各类信息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推进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顺畅便利。聚焦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办事的难点和痛点,优化经办流程,创新服务方式,窗口服务全面实现综合柜员制,线上服务坚持公共服务平台应接尽接,服务事项应上尽上,构建一体化的经办服务体系。

推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1

实施更加开放的引才政策措施

围绕“一基地三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和“1+3+4”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抢抓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聚焦信创等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快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团队。健全京津冀人才工作协同机制,搭建人才对接交流平台,加强人才政策的衔接,进一步促进人才在三地间顺畅流动。支持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平台建设,先行先试人才政策,主动承接北京转移的人才和项目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引进留学回国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才。支持用人单位借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引进高端紧缺人才。研究制定更积极、更开放的留学回国人员来津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对引进留学回国人员给予创新创业启动项目资助。支持海外人才创新型载体建设,对考核评估优良的载体给予一定经费资助。

精准征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科学编制引才图谱和需求目录,面向全球发布人才政策和需求信息。举办“津洽会”人才智力引进、“海河英才”创业大赛、“双一流”高校招聘等招才引智活动。发挥海外引才渠道和招才引智专员作用,帮助我市对接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发现对接一批重点支持“项目+团队”,通过自选政策或“点对点”推送等方式,为团队提供套餐式支持保障,促进更多人才、项目、团队整体“带土移植”。实施留学人员企业升级培育计划,推动一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留学人员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2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导向,加快培养造就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聚焦国家和我市重大战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领域,深化落实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开展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选拔工作,坚持高端引领,强化荣誉激励,注重发挥作用,带动形成梯次衔接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选拔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博士后制度,依托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等载体,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稳步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提升培养质量。打造博士后创新联合体,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博士后站联招、联育、联考、联用,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人才培养平台。加大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和优秀博士后专项,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举办全国博士后论坛,组织落实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全面完成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方向标”、“稳定器”作用,建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实施“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坚持以业绩论英雄,试行科学家企业家举荐制度、《业绩证明函》制度、代表性成果“一票决定”制度,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质量、绩效、贡献等评价导向,倡导人才把论文写在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推广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机制,开展“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根据高质量发展需要和新产业、新职业特点,不断完善职称专业,探索扩大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和规模,畅通各类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升职称评审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落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分类分层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新职业人才培养培训,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服务机制、建设服务平台、壮大服务力量、创新服务举措,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生态。加快制定完善人才工作法规制度体系,适时出台天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依法规范全市人才工作开展,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法治保障。建立引进人才创业就业情况评价机制,激励引导各区加大创业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各类人才来津创业就业。依托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用,推进企校人才资源共享共用,引导人才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鼓励和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加强市区两级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建设,为用人单位提供定制服务、全程服务、上门服务。在住房安居、小客车指标、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出台实施更加精准的支持举措。积极宣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等人才政策和我市人才发展环境,讲好创新创业人才在天津奋斗故事,持续扩大影响力,促进海内外人才关注天津、聚焦天津、加盟天津。

04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人才引进。充分发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市区两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引导各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高、特色鲜明的人力资源服务聚集区。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机构,培育一批猎头、管理咨询服务外包领域本土优秀企业,提供高端人才寻访、甄选推荐、引进培训等定制化服务。探索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服务新业态,培育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新增长点,进一步扩大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落实国家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发布和市场统计制度,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开展诚信服务主题创建活动,选树一批诚信人力资源服务示范典型。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深入落实“技能中国”行动,围绕支撑我市“1+3+4”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主阵地、培训机构为依托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载体建设,发挥市公共实训中心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推广“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培训平台建设,创新线上职业培训“1+N”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建设实名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监管。

2

全面推进“海河工匠”建设

加强“海河工匠”培训基地建设,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在先进制造业、先进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信创产业等领域企业建设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鼓励各类劳动者和院校学生参加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定制、师带徒等培训,促进技能人才梯次培养。全面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行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互认,贯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大高技能人才奖励激励力度,选树“海河工匠”、天津市技术能手等。建设集培训、展示、交流、传承于一体的“海河工匠”之家,打造高技能人才文化驿站。

03

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分职业、分层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引领技能人才队伍发展。搭建以“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为引领,区域和行业竞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进一步整合全市竞赛资源,建立职业竞赛资源库,认定一批竞赛集训基地,培养储备一批参赛选手、技术专家、教练员和裁判员等竞赛人才,高质量开展集训备赛工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高水平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带动我市技能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04

做优做强技工教育

积极推进国家人社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提升技工院校师资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调整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坚持行业企业办学特色,整合优势资源,扶优扶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技工院校,提升技工教育整体水平。支持技工院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和全国技能大赛天津集训基地。引导技工院校丰富办学层次,开设预备技师班、“世赛班”。加强技工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1

持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健全完善符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求的人事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人事管理权责清单。改进公开招聘的方式方法,加强招聘工作重点环节监督,夯实公开招聘选才引才主渠道作用。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国家出台的交流制度,研究细化举措,规范事业单位人员交流工作。强化合同管理,发挥合同在人员岗位聘用、待遇、考核、奖惩等人事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落实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晋升制度,拓宽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空间。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创新创业并取得合法报酬,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按规定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办企业。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规定》,建立多元化培训渠道。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息库,升级改造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件事”服务模式。

2

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探索建立适应不同行业特点,分类管理、分类调控的绩效工资管理新方式,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落实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津贴补贴、人员福利等各项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等特殊行业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及其他各项工资制度改革,落实消防员工资福利政策,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进一步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体制,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协同解决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问题。完善劳动合同、特殊工时、劳动关系方面政策,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指导滨海新区推进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指导新业态平台企业加强用工管理。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监管制度。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完善创建办法,增加激励措施,创新评选方式,为和谐企业赋能增信。加强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探索建立天津市劳动关系指数,提升劳动关系动态管控能力。    

2

深化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

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合理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大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力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提高工资集体协商实效性,切实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完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鼓励企业将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绩贡献、创新成果等与工资内部分配挂钩,探索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岗位分红权、项目收益分红、股权激励等薪酬制度。

03

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指导

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正常调整和评估会商机制,提高低收入职工保障水平。健全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完善评估测算方式,强化行业指导线应用。加强对企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的政策指导,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工资分配的事前引导。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优化信息服务方式,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提供参考。

4

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巩固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和负责人薪酬管理相关政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加强国有企业工资分配调控指导,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和全员绩效管理,推动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健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建立体现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推动企业内部分配向突出贡献和一线关键岗位倾斜。加强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管理。

05

完善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发挥协商、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协商规则,建立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推行先行调解工作制度,健全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制度。加强五级调解组织网络建设,重点发挥街乡镇调解组织化解劳动人事争议的主战场作用,探索在事业单位建立调解组织。加强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专业性行业性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配合联动。落实裁审衔接机制,逐步统一裁审尺度,做到同案同果。完善仲裁制度,创新办案机制,加强办案指导监督,提升仲裁终结率。按人社部统一部署安排,积极推动仲裁标准化建设。加强仲裁机构队伍建设,充实一线专兼职仲裁员、调解员人员力量,创新培训方式,加强行风建设,打造群众满意的调解仲裁优质服务品牌。

06

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落实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长效工作机制。实施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畅通劳动者举报投诉渠道,推行接诉即办、限时办结机制,实行“一点投诉、多点联动、统一调度、属地管理”的劳动保障监察处理机制,强化对重大案件督查和督办。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动,推动各项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加大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检查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指导全市加强执法装备配备,综合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加强培训教育。积极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完善智能监管功能,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

加快人社服务标准化建设

加快人社服务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带动人社服务的规范化、智能化、优质化提速。着眼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全城通办、跨省通办”的目标,对全市人社系统窗口服务业务进行流程再造,大力提升窗口经办效能。对标人社系统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指导目录和“一网通办”应用目录,系统梳理人社系统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科学制定标准化业务经办规程,动态发布服务办事指南,实现全市范围内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加快窗口服务“综合柜员制”改革,整合窗口服务事项、职能权限和人员配置,全面实现“一窗通办”。加强窗口制度建设,全面落实窗口“五制、四公开、三亮明”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窗口管理、监督、评议等各项机制。按照标准化规范加强服务能力培训,着力培养“政策一门清”、“业务一口准”的行家里手。

2

持续加强系统行风建设

3

推进人社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智慧人社”系统建设,落实人社部信息化便民创新提升行动要求,全面实现“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全面提升信息化创新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信息化便民服务水平。按照人社部行业标准和技术架构,搭建“智慧人社”的基础支撑云和数据库。开展人社数据治理,实现人社信息“同数同源”,实现人社数据资源“全数据共享”。建设“智慧人社”核心业务系统,依托标准化业务经办规程,开发智慧就业、数字社保等核心业务系统,形成数据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的一体化智慧人社系统,实现人社业务“全服务上网”。加快推进第三代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创新应用,依托其身份凭证和金融服务功能,实现人社领域“全业务用卡”,积极拓展其他民生保障领域用卡场景,推动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服务新模式。对接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平台和市委网信办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共享服务,实现人社业务跨省“一网通办”经办服务,提升就业、社保、培训、人才等服务支撑能力和监管监测治理能力,全面提高信息化便民服务水平。加强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备案、运行监管、安全检查等制度,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平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