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全国低碳日期间,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经开区举办了“滨海新区化工行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研讨沙龙”“企业碳管理师培训班”等多项“双碳”活动。同时,位于经开区的国内最早环境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也好消息不断,不仅成立了“天津市碳中和与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更与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滨海新区乃至全国实现“双碳”目标。而这一系列绿色发展“实际行动”,切切实实表明了经开区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信心与决心。在制造业立区、创新强区的三十七年发展历程中,经开区很早就开始了“低碳园区”发展布局,尤其是近十年的孜孜探索,持续深入推进区域全面低碳化,打造低碳发展示范区,在一片盐碱荒滩上蝶变出了产城融合的典范,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打造低碳发展示范区
低碳发展示范区不是单纯的绝对量的减排,而是利用先进减排技术,促使区域内企业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实现低碳化。
早在2009年,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9》的发布,经开区管委会就针对低碳经济进行了专题研究,开始着手将经开区打造成低碳发展示范区。2010年初,经开区管委会发布《创建“中日(国际)合作低碳发展示范区”工作方案》,正式提出“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改造现有产业,形成国际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区”的发展思路。2010年3月,经开区成立全国首个专业促进区域低碳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2014年,经开区编制并实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2014-2016)》,从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管理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等全方位角度,为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设计了路线图。
2020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绿色发展暂行办法》的修订更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暂行办法》中不仅增加了部分类别大气污染治理、污染物协议减排、重污染天气减排、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项目的补贴,更持续强化了区域与区域内企业的低碳园区共建。
全周期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从规划到城市管理,从绿化、建筑到交通,经开区全周期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截至目前,经开区已编制完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经开区东区多年来基本可以做到“大雨无积水、暴雨不淹城”。
同时,经开区还拥有绿色建筑项目42项,其中三星级运行标识2项。而众多项目中的代表之一MSD H2低碳楼宇更拥有18项先进低碳技术、4项国内外绿色认证。此外,于家堡地区也成为APEC首例低碳示范城镇,区域内绿色建筑覆盖率达100%。
而作为一个拥有汽车与高端装备、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集群的强大制造业园区,经开区实现了202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6.7%。PM2.5由2015年的75μg/m3下降到2020年的50μg/m3,重污染天数较2015年下降65.6%,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升8%。
十年间,经开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低碳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园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APEC首个绿色低碳示范城镇等多个国家级绿色品牌。
初步实现绿色制造聚集示范效应
十年来,作为经开区的重要绿色发展平台,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等形式,共收集国内外低碳技术1000余项,达成近300个对接意向,实现节能约35万吨标煤,废弃物填埋量减少237万吨,减碳近40万吨,并从服务区域企业的小平台成长为“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联盟”常设秘书处,为国内更多工业园区提供低碳技术支撑。
在全国范围内,经开区率先推动园区企业碳排查、率先启动公共建筑能耗监测项目、率先推动园区产业共生系统建立,通过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形成了新兴产业聚集促低碳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升级低碳化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年来,经开区坚持与区域内企业共同推动技术改造和产业绿色升级。截至目前,经开区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天津市级绿色工厂25家、绿色设计产品1个、绿色供应链示范管理企业7家、绿色数据中心1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企业1家、能效领跑者企业1家、能效之星产品2个……初步实现绿色制造聚集示范效应。
2020年,经开区已有50家企业完成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升级改造、29家企业开展燃气锅炉低氮改造、296家企业安装用电监控系统、14家企业安装34台大气在线监测设施。长城汽车产业园、勤威等企业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改造,杰士电池、东邦铅资源等企业的可再生资源回收项目,凯莱英绿色连续性反应关键工艺开发等一系列示范项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而与此同时,政策补贴和荣誉评选也进一步加大了政府与企业低碳共建力度。2007年,经开区在国内率先发布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补贴政策,并于2020年修订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绿色发展暂行办法》。从2018年开始,区域每年开展“生态环保先进30强企业”评比,鼓励企业主动与经开区签署污染物减排协议。通过种种激励,经开区实现二氧化硫减排量2234吨/年、氮氧化物减排量2664吨/年、VOCs减排量1461吨/年、颗粒物减排量475吨/年、削减COD排放量29吨/年、削减氨氮排放量15吨/年、回收金属类有价废物约13.2万吨/年,有效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提升了园区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锚定“双碳”目标 实现绿色发展
十年低碳发展,奠定了经开区的坚实基础。而面向未来,为顺利实现“双碳”工作目标,经开区还将继续大力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区域GDP增速的“绿色度”。同时,全面实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大力提升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开展产业深度减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近零碳”工厂试点,推进公共机构运行低碳化。进一步加快低碳产业创新聚集,实施经开区“双碳”工作“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双碳大厦”、组建“一个双碳联盟”、围绕“一个排放权交易所”和“一个低碳中心”发展“一个绿色金融”,打造低碳产业集群,吸引低碳技术研发、碳资产管理、碳认证等“双碳”服务产业向滨海新区加速聚集,切实为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市顺利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区域力量。
杨家泊镇锚定 “双碳”目标 奋进乡村振兴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乡村全面振兴大幕的拉起,杨家泊镇迅速谋划,制定“双主业”发展战略,以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为主体发展方向,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产业完整、应用广泛的新能源产业生态链,推进“双碳”战略转型发展。
金秋时节,走进杨家泊镇,只见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绿色稻田旁,微风轻吹,风叶缓缓转动,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构成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
抬头仰望“大风车”,如同一座庞然大物。塔筒直径5米,塔筒高100米,顶端有3个扇叶,每扇叶长60米,塔身内安装有自动电梯、风力设备等,每台造价2000万元以上,自身具备完整的风力发电功能。
风力发电机原本只有在山区、海洋或者戈壁滩等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才可以看到。随着国内研发水平的提高,风力发电机适用的区域越来越广泛。杨家泊镇采用的就是适用于低风速地区发电的新型风力发电机。只要风速达到3米/秒,风力发电机就可以转起来,2级风以上即可满足发电条件。
龙源(天津滨海新区)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位于杨家泊镇看才村东南侧。一至四期风电项目基本覆盖杨家泊镇全域,共安装76台风力发电机组,预计年发电量3.5亿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19万吨。一座座“大风车”将风能转化为“绿电”,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清洁能源,也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大意义,实现了“财富”“环保”双丰收。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投身综合能源的互补利用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流趋势,而光伏作为最有潜力的绿色能源之一,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小小的光伏板上做出大文章,通过光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杨家泊镇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在杨家泊镇,从高空俯瞰四周,目之所及,一排排整齐的深蓝色光伏发电板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闪光,格外醒目,其下是一方方虾塘,这正是位于杨家泊镇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一地两用,上可发电、下可养虾,最大限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建在虾塘上,既少占用耕地、保留了原有土地使用性质,还能给养殖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夏季水上遮阳,水下降温,光伏板下维持在28-30℃,虾苗自动躲在光伏板下避暑。杨家泊镇将现代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开创了水下养殖和水上发电的双赢新模式。通威杨家泊镇渔光一体基地是集新能源、新渔业、新农村为一体的三新渔光一体产业基地,目前,光伏发电全部并网进入商业运行,累积发电量达3.19亿度,减排二氧化碳约38.6万吨。还可节约大量淡水资源,为实现“双碳”目标献力。
转载须注明来源滨海发布
喜欢这篇推送,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