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伤害比暴力更可怕:当家调成了静音,孩子就被逼入绝境

有时候,对孩子的伤害不需要动手打骂。

只要你不和孩子说话就可以了。

“我的朋友跟其他小孩不同,他们有伤痕,像我一样。”

一个小男孩平静说道。他们有的耳朵留下了淤青,有的腰上皮肉被撕裂开,有的眼睛被打烂只好用头发遮住。

因为伤痕,几个小孩聚集到了一起。

只是,朋友们的伤痕都是带血的红色,只有小男孩的伤痕,是雪花般的银色。小男孩是唯一一个不知道伤痕由来,并且觉得伤痕很美的人。直到有一天,他回家问妈妈

“妈妈,为什么我会有伤痕?”

妈妈毫不理睬,并且不断加大电视的音量。

“有伤痕是我的错吗?我的伤痕很丑吗?妈妈?” 妈妈再次漠视,并且用力推开了小男孩。小男孩瘫倒在地,所有的伤痕化作光点,吞没了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些情节全部来自法国著名动画学院 Supinfocom Rubika 学生的毕业设计。

这部短片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看哭了所有人。 最后的结尾,小男孩为受伤的朋友递上创可贴,自己穿上了厚厚的保护衣。他终于明白:

“我的朋友和其他孩子不同。”

“但他们,和我也不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近几年来,残忍的热暴力一直被抨击被打压,不断完善的法律给了孩子们一层保护伞。

然而,无声的冷暴力却一直被忽视。 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量刑。

不打不骂,伤孩子于无形,却虐孩子最深。

带着这些伤痕长大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将活在童年的阴影中……跟着爱知教学园地,学做好父母!我们坚持每天更新好的教育理念,全面的学习资料、高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有您的关注,才会让我们更加努力!微信搜索公众号——爱知教学园地,获取更多教育经验、学习方法、学习资料、考试政策.

冷暴力,是一场心理谋杀

法国医学博士、临床精神学者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冷暴力》一书中,用

“精神虐待”

来描述冷暴力这一行为——

“冷暴力的残忍在于,它杀人于无形,表面上看不到刀光血影,但却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完全破碎,陷入到彻底的绝望和孤独中。”

在《妈妈是超人》节目中,冉莹颖因为两个儿子打架,想把孩子关进“爱的小屋”升温感情。

但在孩子眼中,这是让人恐惧到尖叫的小黑屋。 大儿子轩轩大叫,撒腿就跑。 冉莹颖继续威胁:“你要是不去的话,一会儿我让你在里面待的时间更长。”最终,兄弟俩都被关了进去。 大儿子估计是见惯了这种场面,还算冷静,小儿子皓皓则一直站在门边,撕心裂肺地喊妈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冉莹颖不为所动,直到兄弟俩表示和好后,冉莹颖才开门。

节目播出后,冉莹颖的做法被骂上热搜。

打着“冷处理”的旗号,实施的却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冷暴力”惩罚。

然而,现实中,这样做的父母还真不少。 “妈妈现在说什么你都不会听,那就先让你冷静下来。”将自己与孩子彻底隔绝开,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回应。没有打,没有骂。

但你的沉默变成一种武器,隔空伤害了孩子。

电视节目《妈妈听我说》中,有个妈妈惩罚孩子犯错的方式,是把他关进卫生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无论孩子怎么解释,妈妈都不做任何回应。

被问“最长关了多长时间”,这位妈妈淡定回答:“半天。”这个小男孩最后崩溃到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梦到妈妈不要他了。

节目中,他痛哭流涕地哭诉:

“妈妈,我想对你说,我做错了,你可以处罚我,但请别把我关进卫生间,可以吗?”

乐嘉看完后表示想流泪,李湘更是怒斥:

太残忍!

这个妈妈委屈表示:儿子是自己的心头肉,舍不得打骂,只能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用冷暴力来教育孩子,其实是家长的一种无能。

《冷暴力》这本书说过:

“父母为掩饰自身的不足,便掩饰子女最大的长处……他们粉碎孩子的意志和批判精神,从而使孩子无法评断父母。”

以冷暴力来惩罚孩子,以达到短暂的服从:妈妈,我错了,我不敢了。

父母一时的胜利,换来的孩子这份听话背后,伴随终生的绝望、愤恨和撕心裂肺的痛苦。

樊登老师说:一个孩子的终生噩梦,就是妈妈不理他,爸爸不要他。

冷暴力,是孩子终生的诅咒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童年,生活在一个冷暴力氛围的家里。 家里永远是无边无尽的沉默,像冰冷的地狱,父母经常冷战,互不理睬。 童年的我,战战兢兢,在父母的相处中如履薄冰。开口说话,变成了一种罪过。 成年后,一心只想逃离这个家。恋爱后,几段恋情都无疾而终,敏感多疑,对方只要回消息慢了,童年那种冷暴力的感觉就会侵袭全身。步入婚姻后,每次发生矛盾,会本能式地选择逃避,不争吵,也不回应。正如网友所说:

“我最讨厌爸妈,最后却活成了爸妈。”

《冷暴力》一书中认为: “出现在家庭里的精神虐待会产生无法打破的相互联系,一代接一代传下去。”童年遭受过家庭冷暴力的孩子,成年后再次复制还原了一个冰冷的家。电影《少年的你》中,魏莱品学兼优,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乖乖女。 这样的孩子,却一次又一次地对弱小的同学,实施校园霸凌。 最后,当陈念准备报警时,魏莱下跪认错,露出了脆弱的一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你打我,你骂我都行。”

“我不想复读了,因为复读,爸爸已经一年没跟我说话了。” 家庭冷暴力让孩子无以承受,只好将情绪发泄口转向比她更弱小的群体。 在家被冷暴力,在学校冷暴力别人,这种身份的转化,也反映了冷暴力高压下孩子的需求:

求求你回应我一下吧。

独自长大的孩子

说到这里,肯定有不少父母辩解: 冷暴力?你说得太严重了,我明明就有陪孩子,明明就有回应他。的确,现在很多家庭常态是没有冷暴力,但是已经发展到冷暴力的雏形:

情感忽视。

武志红在《圆桌派》节目上说:“现在人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人长大的,而“一个人”往往指“童年记忆里我们父母没有真正在场过。” 热播综艺《少年说》里,一些孩子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一个月能见你们几回?好不容易我的成绩有了提升,你们看不到也听不到。”“我在想让你们陪我讲话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玩手机!”“我一直以为,手机才是你们的孩子。每次抬起头看你们,你们只是盯着手机。”心理学有一个词叫

“存在性焦虑”

,是指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父母虽然在场,却没有眼神交流、情感互动。

亲子关系之间隔着冰冷的一堵墙,我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短视频《陪着≠陪伴》中有这样一段话:

总以为你还小,察觉不到我对你的敷衍;

以为你一个人,就可以玩得很开心;

总以为每天陪在身边,就够了。

而你,却在我们的以为里习惯着孤独。

洒脱如高晓松,也曾在节目里抑制不住激动:“小的时候跟我父亲关系就很冷淡,到我长大了,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然后痛哭流涕地跟我爸说: 你要不要跟我谈谈心呢?你想不想听听我是怎么成长的?这些年我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我的梦想、我所有的挣扎?” 张德芬说: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童年时因为缺乏爱和认同而造成的黑洞。 ”

“妈妈,为什么我会有伤痕?”天真的孩子以为这雪花般的伤痕很美,想炫耀给妈妈看。 他不知道,这份伤痕,就是妈妈赐予他的。武志红说: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你想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里?孩子没有选择,但是父母有。

没有哪个孩子,愿意带着冰冷的伤痕过一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