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近一个多月来,国家连续发布了关于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涉及到体育课要留家庭作业、中考体育分值将提升至与语数外主课相同、体育可能会进入高考等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
笔者在此想说的是,国家强调的“体教融合”,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包括冰球一定要走的道路。官方层面和专家对这些文件的解读很多,但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体教融合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长期发展和全面发展,让运动切实地融入到教育中,并长期地发挥重要作用。
本质上,体育(physical education),就是通过各类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ies, 主要是玩耍play+ 游戏games+运动项目sports...)去进行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这个教育(education),它不仅仅是指向身体(the physical)的发展,还指向认知(the cognitive)、心理(the psychological)、价值(the values)、社交(the social)的发展。所以,张伯苓先生讲,不懂体育的人不宜做校长;蔡元培先生讲,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西方那么多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特别重视体育运动,是有道理的。
体育,实质上就是通过身体活动去进行教育。孩子和年轻人都是爱玩的,通常也应该喜欢各种身体活动。在组织化的身体活动中,给孩子们施加教育,孩子因此得到的教育(德、智、体维度)效果会更好,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也会更好。
关于中国饱受诟病的专业体育体制,通过一级一级地选拔、淘汰,最终生产出卓越运动员。他们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赛,振奋民族精神,这是对欧美竞技体育“弯道超车”的大捷径,特别是在那些难以市场化、商业化的冷门项目上效果明显。
这种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为什么饱受诟病?因为那些自小就显现出良好运动素质的孩子们,从业余体校到重点业余体校,到体育运动学校,再到优秀运动队(体工队),最终走到国家队,这条庞大的运动人才生产线,最为强调孩子的运动竞技能力,但付出了牺牲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机会和全面发展的代价,最终出现大量的退役专业运动员就业难和生活困顿,由此,越来越多的家长也不愿让孩子进入专业体育体系。
曾经引爆舆论的体操冠军张尚武卖金牌求生
当我们看到中国的知名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数目众多的中国运动员从小因为不科学的训练体系,体育部门没有从运动员的长期发展去考量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被迫舍弃了最重要的“财富”:家庭、社交、教育。
举个例子,大约5到6年前,我采访过很多冰球运动员,他们都在25到28岁之间就退役了。从冰球运动员来说,这个年龄其实是国际公认的竞技生涯黄金时期。他们中,除了一部分是因为已获得编制、要照顾家庭的原因退役外,更多是因为一身伤病,无奈转岗。他们大多数是过早进行专项化训练,而且早年的训练、比赛都是奉行“三从一大”,不太重视科学的休息、恢复、不重视康复,多种原因叠加造成运动员提前结束竞技生涯。
再比如,我也采访过很多出国参赛的运动队,他们都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回国,极少能够利用出国比赛的机会去真正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也鲜有机会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运动员出国参赛,除了比赛与训练,主要就是窝在宾馆里休息,或者开会学习、或者在场馆看比赛,然后打完比赛就回国....国际赛事的舞台上,运动员代表着一个国家全方位的体育水平乃至国力,竞技成绩只是其一,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运动员只能与外国运动员礼貌性的打个招呼,无法进行深入交流,一是因为大多数中国运动员没有掌握英语,二是教育的缺失也导致很多中国运动员根本就没有什么话题可以与他人交流。
中国的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但在普通学校里,更多的孩子却因为应试主义盛行而缺少体育运动的机会。体育课是“小五门”、体育老师又经常生病无法上课。就体育来讲,教育部门的领导们看中的还是个别学生的运动竞技成绩。这,依然是民国时期批判的体育“锦标主义”那一套。
教育系统里,我们自上到下都在践行实用主义。体育老师的考核指标,主要是学生体质。每个学期、每个学年的体质测试(其实很多注水数字)。而学校体育指向:体测成绩+ 个别运动项目的比赛成绩。 于是,孩子们在学校体育中的(在心理、社交、价值、认知等)发展与成长,几乎没有考量。
对,这就是“体教割裂”。我们的体育,几乎就是education of the physical。就是对于身体的教育或训练,指向着身体素质(能力)的进步与提高:体测成绩+比赛成绩。体育的更重要的价值,在大多数学校都是不见踪影的。因此,我们的学校体育,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运动训练。
体教融合,就是体育回归教育。从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深度影响以长期视角去考量, 通过各种身体活动,对于孩子们进行身体的教育、品德的教育、智力的教育、能力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在此基础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对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孩子,依照其兴趣、意愿及周围条件,适度给予竞技能力的“科学”指导与发展,走LTAD的第4至6个阶段,即运动竞技能力可持续发展。
那么,普通学生,可以获得较强的运动素养,热爱参与运动并积极健康生活;运动员,有良好的综合学科知识、文化与科技素养,除了运动竞技,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很强。这样,有体育爱好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未来能够成为积极运动参与者,也能成为某项运动的球迷、参与者和支持者; 走运动竞技的学生,在退役之后能够凭借其中学、大学掌握的知识、理论、技能、人文素养,即使去非体育领域找工作,也普遍可以走出成功的人生道路。
几年前曾与冰球界某些领导与权威人士座谈,我们提出中国冰球发展两个发动机( two enginers)的想法:一是尽快促进知名大学举办冰球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高校冰球联赛,在咱们这个极端重视教育的社会里,以此带动学校、家长、社会俱乐部去培养学习好、冰球也好的孩子;二是,加速建立职业冰球俱乐部、发展全国冰球职业联赛,在北京冬奥的开端,借助各类社会资本,逐渐提高球队水平,让孩子、年轻人看到打冰球的前景,让中学、大学里练冰球的孩子能够看到职业出路。这两个发动机启动了,即使竞技水平低,球队数量不多,也没问题,可以先运作起来,就是好的开端。如果有6至8所国内著名大学办冰球高水平运动队,有6个职业俱乐部开始运作联赛,只要做起来,就可以从零到一,才能长久持续地发展......
中国体育产业的风口,始于2014年的46号文件,但从2018年就开始趋冷;北京冬奥的风口,今年也被新冠疫情给整的减速了。如今又迎来了建设体育强国的风口、推动体教融合的风口.....
当然,冰球操作层面,学美国还是学欧洲,走学校体系还是俱乐部体系,都离开不在LTAD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人才的长期培养。无论怎样,人家已经走了100多年的路,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都是有办法的……只要我们愿意去打基础、去铺路、去培土育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