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公证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天津市公证行业深刻认识到,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满足社会对公证服务的新需求。为此,天津市公证行业积极行动起来,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满意。
解决群众所需事做群众的贴心人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实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好,真正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是本市公证行业一直贯彻的服务理念。
今年6月30日一早,北方公证处前台电话响起,话筒里面传来了焦急万分的声音。经询问,原来,刘女士的孩子在一年前被确诊白血病,治疗花光了夫妻俩的所有积蓄,但后续仍需一大笔治疗费用,所幸孩子父亲的骨髓可以为其匹配进行手术。手术治疗迫在眉睫,但治疗费还没有着落,夫妻俩不得不卖掉自己的最后一套房产,现在急需拿到卖房协议公证书。了解情况后,北方公证处立即启动公证绿色通道,指派公证人员对材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依法依规以最快的速度为当事人加急办理并为其减免了公证费用,从受理公证到出具公证书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夫妻俩拿到公证书的那一刻,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天津市公证行业把民之所忧、民之所盼作为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着力点,设立了公证办理“绿色通道”,为老年人、军人、残疾人、特困低保等群体和困难企业开辟办证“绿色通道”,优先解决其办证需求。对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以及有特殊需求的当事人,提供上门服务,让受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公证事项。
今年7月1日,河东公证处接到了一位女士的电话,说自己的母亲是一位95岁高龄的老党员,希望在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研究机构,以此回报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同为共产党员的公证人员听后深受感动,第一时间驱车赶往老年公寓,按照遗体捐献公证的法定程序办理公证,并于当日免费出具了公证书,将暖心的公证服务和真挚的慰问送到老人心中。一系列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让群众感受到公证服务的温度,更感受到公证为民的情怀。
解决群众所盼事做群众的暖心人
为群众办实事,弄清群众的“急难愁盼”,离不开公证人员在日常服务中察民情、访民意的细致工作。天津市公证行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护民利、纾民困、解民忧,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服务,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暖心公证服务走进群众心中,将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在群众面前。
为解决群众在工作时间无法办理公证的难点问题,天津市多家公证机构主动回应群众心声,满足群众对公证的需求和期盼,在优化服务时间、创新服务方式上下狠功夫,推出“延时、加班”公证服务,放弃个人时间,完成群众心愿。河西公证处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周六日无休的公证机构,开启公证法律服务的“超长待机”模式,从群众最期盼的“具体小事”做起,瞄准为民服务“空白地带”,广受群众好评。和平公证处年初将工作日的接待时间延长至晚上7:01,回应了上班族、带孩族、着急办证群众的呼声。今年4月13日傍晚,张先生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和平公证处接待大厅,公证员得知张先生刚做完手术身体虚弱,不能亲自办理卖房相关手续,因此要办理委托公证。疾病的折磨使张先生面部瘦弱,与身份证上的照片判若两人,办证过程中人脸识别核验多次无法通过,但公证员始终没有放弃,变换各种角度为张先生进行人脸识别核验,系统终于核验通过。看着手中的公证书,张先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天津市各公证机构深入开展送法“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的“六进”普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宪法精神,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河西公证处深入69个社区法律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公证咨询和法律意见。
“公证参与调解”是探索为民服务的新模式。北方公证处派员常驻和平区人民法院,专项参与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调解,工作覆盖和平区八个居民社区的350余户业主,近60%的案件调解成功,与当事人电话沟通累计时长近3500分钟,涉及金额3000多万元。泰达公证处与滨海新区人民法院、自贸区人民法院联合设立了便民互联网立案中心和调解中心,实现参与调解、辅助执行、调查取证、保全与公证职能的高度契合,案件调解率近80%,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共享公证力量。
解决群众所想事做群众的知心人
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天津市加快推进公证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公证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互联网+公证”服务,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制定印发有关通知,将54项“最多跑一次”和“零跑腿”的公证服务事项,拓展为96项和80项。今年以来,天津市各公证机构共受理网上申请800余件。
2020年春节前夕,东丽公证处接到从武汉打来的求助电话,民航大学学生蒋某因赴国外学习需要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公证,当时其无法亲自回津办证,希望东丽公证处能帮助开具相关证明,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公证行业有序运行,东丽公证处在除夕这个阖家团圆的时刻,加班加点帮助蒋某利用线上办证手段完成了公证申办。其后又帮助5名外地同学办理了无犯罪记录公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公证人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
市司法局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基层调研中发现,不少在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急需办理公证事项,但受疫情影响,不便回国办理。为此,市司法局试点开通海外远程视频办理公证业务,通过走访多家试点公证机构,了解办理相关业务的难点、堵点问题,并请行业及高校法律专家参与研讨,完善制定《远程视频办理公证指导意见》,指导公证机构规范办理此类公证事项。同时,还对接专业技术团队,为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增加了申请人的二次身份认证识别功能,确保办证的质量和安全。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4家公证机构试点开展远程视频业务,已办理公证近400件,当事人涉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许。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举措,天津市公证行业积极推进公证“跨省通办”事项,已实现了学历公证、学位公证、机动车驾驶证公证、纳税状况公证等4项“跨省通办”。“跨省通办”公证事项不受地域限制,当事人通过线上线下途径均可进行申办,天津市公证机构充分利用津心办APP、12348天津法网、公证云等载体,实现“跨省通办”公证事项的网上受理、网上申办,全面落实“最多跑一次”要求;各公证机构还在线下设立了“跨省通办”服务窗口,为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专项服务。
解决群众揪心事做群众的宽心人
公证手续不完整,公证处也能受理?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天津市公证机构不断更新观念,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探索完善容缺受理机制,对于当事人难以提供的证据材料转由公证机构通过调查取证直接获取,极大方便了当事人,受到群众欢迎。
前不久,河西公证处公证人员收到当事人东女士亲笔书写的感谢信,信里洋溢着东女士一家人对他们的感谢。东女士的丈夫因病去世,婆婆年逾90岁,由于老人行动不便,公证人员在当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情况下,根据案情线索,采用容缺受理方式,第一时间受理了当事人的公证申请,并先后入户3次,为老人详细讲解继承公证的注意事项,并走访有关部门调取相关证据材料,最终克服种种困难,帮助东女士一家顺利办理了继承公证手续。
和东女士情况相近的市民姜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在津滨公证处二部接待大厅的姜女士称,自己的叔叔不久前去世,一家人想申办其名下遗产的继承公证,却发现无法提供材料证实姜先生生前未婚无子女情况。公证员详细询问了姜先生的信息,安慰姜女士不要着急,公证处可代为前往有关单位调查,帮助完善材料,确保顺利公证。公证员前往民政局、档案馆以及姜先生生前单位,同时走访了其生前住处的邻居,最终补齐了姜先生未婚无子女的相关证明,受理了其继承公证申请,仅用几天时间就完成繁杂的公证程序。姜女士一家人激动地表示:“真没想到自己材料无法准备齐全,公证处也可以热心帮助解决这个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