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9月15日讯(见习记者 甘承浩)2021年第一批集中供地试行后,基于新供地模式初次实践后的成果和经验,第二次土拍在土地数量、土地价格、拍卖时间、拍卖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9月7日-9月12日,福州、青岛、济南、天津分别完成了第二次集中土拍。据中国网财经统计,四城在6日内共成交土地185宗,成交金额达到851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新土拍规则下,四城土地市场表现冷热不均,央企与国企成本次拿地主力。
终止挂牌、底价成交成普遍现象
第二批集中供地最大的变化是土拍规则调整。综合福州、济南、青岛、天津等地看,规则调整后,这些城市均要求单宗地块溢价率不超过15%,取消竞配建,并以摇号、一次性报价、竞品质等方式决定最终竞得人,同时加强房企购地资格管理,严格购地资金审查。
制图/中国网财经
9月7日-8日,福州成为土拍规则升级后率先进行第二轮集中供地的城市。第一日,福州竞拍的4宗涉宅地块中有2宗成交、2宗因无人报价而流拍,第二日11宗地块中有10宗经历争夺后达到上限价,进入摇号阶段,最后13宗宅地成交,揽金75.43亿元。
相较于福州13宗地块成交、11宗进入摇号,连拍3日的青岛76宗成交地块中,仅有4宗熔断进入线下抽签阶段,多数为底价成交。而9月10日一日完成第二次集中土拍的济南,152亿元成交的56宗地块中,全部为底价成交,而达到最高限价后出让方式由“限地价竞政府储备性公有房”调整为“限地价抽签确定竞得人”的土拍规则并未派上用场。
9月12日,天津也选择一天内完成二次集中土拍。最终,2宗流拍,40宗地块成交,共收金345亿元,土地出让金达到四城之首。
值得关注的是,率先开启第二次集中土拍的四城中,均出现部分终止挂牌、取消出让的现象。
福州二次土拍,前前后后经过了6次调整,最终22宗挂牌地块中6宗取消出让,甚至在土拍当天都有地块临时取消出让。青岛从7月底首次公告二次集中土拍的地块信息,到土拍落地期间,连续多个地块单独公告调整时间或终止出让,最终供应的土地数量由100宗逐渐减少为76宗。
而济南此次土拍不仅无一地块溢价成交,更有17宗地块因无人报名竞买而临时撤牌,导致流拍率升至30%以上。天津也明显降温,40宗地平均溢价率仅有0.6%,较首批集中成交地块的溢价率大幅下降十个百分点,二轮土拍流拍率大幅上涨至34%。
业内人士分析称,第二轮集中土拍规则调整之后,土地市场热度控制在较低水平,通过“稳地价”实现“稳房价”、“稳预期”,在限制“马甲”和“摇号”的情况下,竞拍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央企国企成拿地主力
福州、青岛、济南、天津的第二次集中土拍中,央企、国企依然是成交主力。
以福州为例,第二轮集中供地参与者也出现多家央企、国企背景的房企,包括保利、首开、华发、中海、国贸等,最终保利和福州本土国企福州建工有所斩获;而在青岛二次土拍中,金茂参与竞拍并拿地8宗,地块出让金合计为35亿元,拿地数量、金额均排在第一位。
此外,济南历城区华山北片区5宗地块均被轨交集团收入囊中,市中区4宗地块也被市中城发获得,绿地也斩获先行区3宗地块。天津二次土拍方面,中海地产在天津第二轮集中供地中斥资85.4亿元摘得市区3宗地块,成为拿地金额最多的房企。此外,中铁投资底价连拿6宗地块,成为此次拿地最多的房企。保利、北京城建、中建六局、绿城也各有斩获。
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次四城第二次集中土拍中,由于采取“限地价、摇号”的土拍规则,房企拿地成本下降,摇号地块盈利空间可观,一定程度上也给予本土中小房企公平拿地的机会。
以青岛为例,在优质地块供应比例增加的影响下,青岛二轮成交平均地价较首轮上涨16%,不过成交溢价率受限价影响较首批集中成交微降了1个百分点。参拍企业来看,本地房企成拿地主力,成交的63宗宅地中七成以上均被本土房企竞得。
截至目前,22个集中供地城市中,已有厦门、长春、无锡、天津、济南等7个城市完成第二次土地集中出让。9月15日,成都正进行为期三日的第二次土地集中出让,此次土拍将拍卖75宗土地,土地面积约5686亩。此后,苏州、重庆、广州、南京、深圳等多个热门城市将迎来第二轮集中供地的拍卖。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前期土地市场热度较高、盈利空间较窄的杭州、宁波、合肥、南京等城市,二轮土拍的地价有望进一步向理性回归。但考虑到南京、杭州等市土拍报名块数的限制,企业在参拍选择上仍将面临新的规则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