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漫长的“留学幼童”计划破土而出,
使他搭上了开眼看世界的轮船;
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中,
痛定思痛,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己任;
他的译作《天演论》交汇了几代中国人的目光,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上的闪耀光芒;
他最辉煌的成就在天津实现,
自称是“卅年老天津”。
他,就是严复。
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
是学贯中西的爱国主义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福州市和福建省领导期间,曾在他主编的《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中作序,认为:“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
今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走进严复故居。
1921年10月27日,
严复先生溘然长逝于福州城郎官巷宅中,
今年,是其逝世100周年。
100年前
严复带着富国强民的期冀抱憾离去,
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从一艘小小红船,
发展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严复,
一起回望严复,展望复兴。
严复(1854-1921)
中国近代卓越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是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大学者,疾呼“救亡图存”,警醒沉睡的中国,主张变法维新,挽救国家沉沦;他积极倡导全体国民素质教育,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首任北京大学校长,参与创办并兼任复旦公学校长、安徽高等学堂校长和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校长),培养出众多人才;他又是杰出的翻译家,以优美典雅的古文,翻译西方八大名著,提出“信、达、雅”三字诀,确立了译学轨范。严复一心爱国忧民,以非凡的见识引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梦想振兴民族和国家。
回顾严复的生平,
从海军留学生到翻译大家,
从顺境而长的少年,
到在天津实现其最辉煌的成就
成为中国近现代潜心西方学术的第一人,
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严复:“吾系卅年老天津”
一百多年前,严复在寓居天津期间,为挽救民族危亡,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自强保种”、“与天争胜”,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天津逐步成为近代中国开放的前沿和洋务运动的基地。
在严复的一首诗中,他写有:“鼹饮津沽水,燕居二十春”的诗句,指的就是严复从1880年到1900年在天津工作和生活的20年,在这期间,严复历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洋文总教习、会办和总办等职。
从1876年第一次来天津,到1908年第四次到天津任职,前后历经32年的时间,所以严复又有“吾系卅年老天津”的感叹。
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
严复曾被梁启超誉为“于中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而他任总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建立的一所正规化的海军学堂。
当时,李鸿章就想建立北洋舰队北洋海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有海军,所以他很希望从福州引进一些人才到天津来办水师学堂,来培养海军的干部。他就把严复从福州调到天津来让他作总教习,总教习就相当于现在的教务长,当时李鸿章对他的评价很高,所以委以他重任。
这一年严复刚刚27岁。他在教育上小试身手,便显示出不凡的才华。据《光绪纪要》记载:北洋水师学堂“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名躁一时。
而北洋水师学堂就位于现在的天津市河东区,北洋时期这里还有著名的天津机器局,所以天津人一直管这里叫做“东局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天津东机器局成为战场,在东局子保卫战中,北洋水师学堂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之中。
《天演论》诞生在天津
天津是严复的第二故乡。那么严复到底住在哪儿?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翻译《天演论》的呢?
严复旧居
根据对严复来往书信的仔细研究,专家们发现了他在天津的确切住址,即天津卫大狮子胡同。但天津叫狮子胡同的地名远不止一处。经过考证,严复住的地方就是现在南开区的古文化街一带。
天津大狮子胡同的“严公馆”,究竟是怎样的规模现已无从可考。据推测,所谓严公馆至多不过是个普通的四合院。
严复初到天津上任时是只身一人。三年后,才把家眷接到天津。严复的母亲和妻子先后都病逝于天津。他在天津还娶过一房夫人,并在“严公馆”生有二男一女,1900年后严复才搬离此地。
“物竞天择,优胜劣败”,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康有为曾赞叹说“《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今天人们经常提到翻译的评价标准“信、达、雅”,就是严复首先提出的。而且他成功地实践了这一原则,为后世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译作,成为举世公认的一代翻译大师。
从时间上看,严复1895年翻译《天演论》时,就在他所住的“严公馆”里完成的。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加之连续四次科考的落榜,对严复刺激很大,更加深了他对封建旧制度的绝望。
这一年,严复在天津相继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政治论文,为变法维新鼓吹与呐喊。
1896年他资助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第二年,他又与天津知识界友人一道创办了《国闻报》,这是中国人在天津开办的第一份报纸。当时叫“南有时务报北有国闻报”,所以当时的天津是维新变法一个舆论重要的发源地。应该说天津对戊戌变法的影响贡献很大,毫无疑问严复做了很大的贡献。严复一直寄希望于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办法来实现救国。因此戊戌变法失败后侥幸躲过了被清算的危险。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救亡图存的努力,一个更大的计划在严公馆内悄然进行着。
严复决心要系统地把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介绍到中国来。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够有今天,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所打的基础是严复时期给奠定的。严复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孙中山拜会严复时曾说“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还影响到鲁迅、胡适和毛泽东等新一代人。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称:严复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严复晚年先后担任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的校长;而他的学生张伯苓则创办了著名的南开学校,严复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当之无愧的成为第一集大成者。
一生近一半的时间,严复的身影始终没有离开过天津,天津这方舞台成就了他思想文化上的卓越建树。
天津古文化街严复雕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百年过去了,严复的名字,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上,
依旧闪耀着特别明亮的光辉。
01
成绩优异
入选第一批留学生
1854年1月,严复出生在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年少的严复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放弃科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严复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走出国门,成为首批海军留学生。
1867年至1871年间,建设中的福州船政学堂资料图
1877年,严复与船政学堂毕业同学共12人,被选派赴英国深造。国外各种业已成熟的思想理论和五花八门的学术新潮,为严复维新思想的酝酿和形成提供了重要养料。
严复在留学英国期间,更加深入和全面学习航海的专业知识,心怀救国的理想抱负。
02
学成归国
福州船政学堂任教
1879年9月底,严复学成归国,先应聘至福州船政学堂任教,后被调至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等职务。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使严复感受到了国危民困的切肤之痛。他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愤而翻译西方的思想名著,希望通过宣扬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启蒙更多的国人。
第一批留英中国学生与外国师生的合影
03
翻译著译
希望救国图治
1897年10月,严复和友人夏曾佑在天津创办《国闻报》,通过报纸呼吁改造社会、救亡图强。他亲自撰写大部分社论。不久,严复在《国闻报》上连载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
在天津《直报》上,严复一连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文章,以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为武器,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
从1896年起到1908年间,严复先后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自由论》)和《穆勒名学》(前半部),甄克思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耶方斯的《名学浅说》。再加上《天演论》,8部译作近两百万字,西方的进化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逻辑学,有了相对完整的呈现。
其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便是《天演论》。1859年,达尔文著成了《物种起源》一书,强调了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在西方思想学术界引起轰动。
而在达尔文的著作面世之前,另一位著名学者斯宾塞提出了一种类似于“自然竞争论”的社会学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也是一种有机体,个人对私利的追求最终将达成集体的最高利益,因而政府不应该干涉社会事务,只要顺其自然就行了。这两者构成了严复翻译赫胥黎的相关知识背景,也是他“改做”《天演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严复并没有对原书照搬直译,而是根据需要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以自己的理解改名为《天演论》,内容上有所增减,且多有“按语”形式的借题发挥。
《天演论》
对原著者的观点,严复并不完全赞同。他抱着“唯我所需”的态度,在不同的观点中进行选择、提炼,宣扬的是“适者生存”的绝对性和“与天争胜”的必要性,强调无论是草木虫鱼还是人类,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倘若昧于时势而无所作为,必将被淘汰出局。
民族的自决自救、奋发图强,是《天演论》所演绎的主旋律。
《天演论》
04
鼓励教育
企图打开民智
那个年代,严复即已认识到,这一切都必须“从娃娃抓起”。故此,他效仿西方的重视教育,大力办校,积极帮助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办学。
他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20余年,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作为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该校20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及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劭廉、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
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严复鼓励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开民智”。现行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可以被认作是严复的首创。
严复手书英文信
05
担任北大校长
多方筹款助北大渡过难关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废八股、兴西学”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成立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严复被正式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接管大学堂事务。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自然而然就成为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校长。
严复刚接手京师大学堂时,大学堂处境艰难,名存实瘫。除去缺少办学经费外,由于民国初期的政治派别斗争异常纷乱,严复感到难以自全,“极难对付”。他一方面采取了归并科目,精简机构等措施来缩减开支,另一方面,他上书议会,反对财务部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而紧缩办学经费。
孰料最后等来的是教育部下达结束北京大学的命令,称“大学校自开办至清末,凡历十余载。中间更经丧乱,因陋敷陈”,“学生之班次虽增,陶植之成绩未著”,“政体既变,各方对大学咸有不满之意”。
教育事关国运,不可不办。在英国留学的数年,严复已经认识到,欧洲坚船利炮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教育,正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为了传递有效信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为了创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更为先进的社会文化。
资料图
严复为寻求北大生存与发展所作努力,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的同情与支持。最终,由蔡元培主持“全国临时教育会”撤销了拟将北京大学停办的原决议,并参照严复的意见,提出九条解决办法。为了解决财政的困窘局面,严复又一次为筹款奔波,终于从华北银行借得20万两银子,使北大再次渡过难关。
由于严复的学问和声望在海内外有相当影响,同年,英国教育会议宣布承认北京大学及其附设的译学馆均为大学;伦敦大学也宣布承认北京大学的学历。北大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由此奠定。
虽然严复真正掌管北大的时间很短,仅8个月之久,但在北大的百年史中,这几个月的意义却事关生死存亡甚为关键,严复为北大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6
临终之时
仍告诫以国家为重、以群体为先
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
须勤思,而加条理;
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
——严复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他回到福州养病。1921年,严复总结自己的生平,并写下《严复遗嘱》。这位一生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的老人,在遗训中仍将国家之事摆在第一位,他要儿女们时刻牢记中国人当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规范为根本,以国家为先,以群体为重。这种家风家训,是沉淀在严氏后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更是拓宽严氏家族成员生命广度与深度的重要基石。
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郎官巷住宅去世。
严复故居
严复故居内的严复铜像
严复年谱
1859年 在家塾读书
1866年 以第一名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 奉派赴英朴茨茅斯学院,后转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
1879年 回国,赴福州水师学堂任教
1880年 李鸿章电召严复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1890年 升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校长)
1895年 7月在天津创办俄文馆,任总办并亲自拟订课程;11月协助张元济在京创办通艺学堂
1900年 7、8月间在上海创办我国第一个名学会,并任会长,系统地演讲名学(逻辑学)
1902年 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
1905年 接受马相伯邀请筹办复旦公学
1906年 3月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12月继任复旦公学监督(校长)
1907年 6月辞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之职
1908年 4、5月辞去复旦公学校长之职
1911年 学部奏设中央教育会,张謇为会长,严复为该会成员
1912年 3月就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5月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总监督改为校长,严复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10月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此后结束了主持教育的生涯
1913年 6月与梁启超等人发起组织孔教公会
1921年 10月在福州郎官巷寓所逝世
用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
他,值得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编辑 | 陈彤
来源 | 福建共青团 天津广播、海峡网、严复翰墨馆、《严复与天津》、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