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向李玫瑾教授倒苦水说:
“我家孩子现在都十几岁了,什么都不会做,脾气还臭的很。”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现代许多家庭都正在面临的两大难题:怎样教育孩子独立?如何减少亲子冲突?
李玫瑾的答案,让人很吃惊:
对于12岁以后的孩子,父母要学会示弱。
什么?父母向孩子示弱?很多家长表示非常不理解。
因为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是一个强大的形象,是威严的代名词,向孩子示弱,这么像话吗?
再说了,父母是孩子引路人,向孩子低头,孩子还会听话吗?
今天,小编就陪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李玫瑾教授所说的“示弱”,高明在哪里。
真正厉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示弱,是与孩子沟通的核武器
示弱,不是软弱,不是纵容,而是以柔克刚。
是以一种柔软的方式,避免冲突带来的伤害,父母学会示弱,不仅能化解两代人之间的因“身份高低”带来的隔阂,还相当于掌握了一项与孩子沟通的核武器。
幼年时,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心甘情愿地跟着父母的脚步走。
可是当孩子一步步长大,他们的世界里不再是只有父母,他们会慢慢有自己的主见。虽然不够成熟,但他们却会坚定的捍卫自己的观念。
此时,如果父母依然用身份和权威,压制孩子,可以预见的是一定会出现激烈的冲突。
李玫瑾教授认为,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都是垃圾。
和孩子较劲,不仅会引发家长战火,还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疏远。孩子内心不认同父母,怎么可能会听从父母的教导?
学会示弱,是要懂得看见与倾听,尊重孩子才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季杨杨的父亲与儿子分别多年。
本来就没有多少感情,结果开口不是对孩子指手画脚,就是打着官腔的责骂。
而在季杨杨心中,分别多年的父亲,对自己根本就不了解,还要对自己指手画脚,当然不认同。
但是后来,他的父亲察觉到父子关系不对劲,季胜利不再是一味地指责,居高临下的态度了,而是学会放下父亲架子,慢慢了解儿子。
他笨拙地学儿子喜欢的东西,找与儿子的共同语言。
这些改变,乃至有些卑微的举动,正是化解他与儿子之间僵硬关系的好办法。
父母向孩子示弱,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敞开心扉的真诚。
它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以及父母的真心,这让父母与孩子相互贴近,是与孩子进行沟通和教育的基础。
父母适当的示弱,孩子会变的更强大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
“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而示弱,正是培养孩子精神独立的一个秘密武器。
有句话说:懒妈妈可以养出勤孩子。
作为父母,责任就是把孩子照顾好,希望他们一生顺风顺水。 只是,如果父母强势的包揽一切,就会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发挥不出潜力。
李玫瑾教授说:
父母可以向孩子袒露自己的短处,比如:
“我身体也不好了,体力也不支了,工作的压力也很大,我自己都挠头,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管你了,我觉得你应该能管好你自己”。
一个成功“偷懒”的家长,并不是说对孩子全然不管,而是“身懒心不懒”,冷眼旁观,该出手时再出手。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书中也提到: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为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而是退到一边,让孩子学会自己来解决问题,孩子解决不了的时候再出现教孩子方法,所谓示弱,是有方法的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去成长。
父母不再是控制者,而是可以当一个有缺点的普通人,偶尔需要孩子去照顾的平等对象。
给孩子一种被需要被依赖的感觉,孩子会更容易成长起来。
毕竟,无论父母愿意与否,孩子早晚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父母的示弱,是一种过渡,能够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学会独立,迅速学会担当。
示弱,首先可从3个方面入手
生活上示弱,不在事事照顾
越是年级小的孩子,越希望能帮大人的忙,如果给孩子事情做,完成之后就会特别骄傲。 父母可以先在生活上对孩子示弱,训练孩子的独立性。
在娱乐圈中,霍思燕特别让人佩服,她就是一位懂得向儿子“示弱”的妈妈。
她常常会扮演“弱者”的角色,请儿子嗯哼帮忙。 比如说:“这个我做不了”,或者“我拿不动”,嗯哼则会愉快地帮忙。
在妈妈的训练下,嗯哼把替妈妈分担当成了习惯。
父母在生活上的示弱,会满足孩子被需要的感觉,激发孩子的独立和担当意识。
不要开一言堂,让孩子更有主见。
许多父母热衷扮演“上帝”或是喜欢替孩子做决定。
其实,偶尔表现出自己的不懂,让孩子自己决定。
热播剧《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在妈妈的强势干涉下,什么决定都是妈妈替她决定,自己的意见完全被忽视最后自己做不了如何决定。
父母多表现弱点,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父母可以说:我不知道穿哪件好,你觉得穿什么好呢?早餐呢想吃什么呢?从生活上的方方面面着手,让孩子独立思考,孩子去做决定。长久之后,孩子会形成完整的认知,有自我主见的人。
偶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难处。
成为父母,都是有苦往心里吞,不想在孩子面前表露丝毫软弱的。 如果孩子再不懂事,那这种心酸真的会击垮最后的防线。
谁说,父母要独自时刻强撑,偶尔让孩子知道难处,反而能促进孩子成长。
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初中时很叛逆,沉迷与游戏,把妈妈给的生活费用与游戏上,直到看到妈妈辛苦的在工地工作,回去后卸载游戏,不再厮混,像换了一个人。
成长往往只在一瞬间。 不必时时刻刻独自坚强,适当让孩子看见真实的生活,孩子不会无法接受,反而更懂父母的心酸。
好的教育,从来不囤于身份和脸面,只有心与心的连接。
如果示弱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让自己与孩子之间更加亲近,你愿意对孩子示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