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父子,而不是朋友。那为什么老师不和学生交朋友呢?
在传统教育里,老师要保持绝对的权威,不能整天嘻嘻哈哈,要不苟言笑,形成一种威严感,让学生们望而生畏才会起到好作用。那为什么老师们非要板起面孔做人呢?因为要获得尊重。老师要是整天和学生不分彼此就会缩短师生距离,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像是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当老师传授知识的时候,学生就不会那么上心了,觉得学不学无所谓,失去了对于知识和老师的敬畏感,也就失去了获得知识的快捷途径。那么,老师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并不是知识和技能本身。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只是一个传道者,需要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同。尊重是第一位的,不尊重老师也就不尊重知识,当然无法快速获得知识了。
师道尊严是要维护的,老师不能和学生走得太近,太近了则无尊严,也不能太远,太远了就没有人情味儿了。也就是说,老师和学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更多地表现在心理方面。一旦超越这种距离,就会发生很多不好的事。在古代,老师就是学生们心目中知识的代表,是学识渊博的象征,也是官僚的象征。老师有权利惩罚学生,学生也要像仆人一样侍奉老师。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就把他好多弟子当做仆人,白用还不给工钱。有的家长把孩子送给老师,让老师教育。老师就要和家长签订一纸文书,文书上大致内容是,学生要是在老师办的私塾里出现事故,老师是不负责任的,即便老师打骂了学生,学生想不开,跑到马路上被大车撞死了,老师也不负这责任的。一纸文书,老师签字,家长签字,学生签字,都按上手印,老师才敢教学生。
如此一来,老师就具有了对学生的生杀予夺大权,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想怎么使唤就怎么使唤。学生只能唯唯诺诺,不敢顶嘴,不敢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更不敢有逃跑的计划。如果学生跑了,老师连找都不找———— 一纸文书早就立好了,学生跑了即便是死了也和老师无关。
老师的权力在私塾中至高无上,简直就是土皇帝。有哪个人见过土皇帝向平民百姓不分彼此的?老师要保持这种距离感,学生更要保持这种距离感,一句话说不对就可能招致老师一番教育。
师生关系的位置都调好了,老师就开始教学生知识文化。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敢有什么大的质疑。于是,很多学生都能很快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加判断地接受比加了判断和质疑的接受要快得多,也更见效率。这些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深信不疑,很快就会成长起来,学业突飞猛进。
现代教育要老师走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思想和理念都没有什么错,就是对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有点不妥。值得庆幸的是,老师们似乎都早知道这里面的玄机,故意保持和向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此增加“尊严指数”。以至于,老师让学生买什么资料学生就买什么资料,让学生参加辅导班学生就参加辅导班,家长们也在一旁推波助澜……
从这个方面来看,两千多年的教育似乎没有什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