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专注优质原创,抄袭必究,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身有“重男轻女”倾向的人们,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视觉,她们不认为自己重男轻女,反而埋怨那个站出来表示反抗的女孩不懂事,说她们不顾大局,不懂得为弟弟着想。
很多女孩子都受过这样的委屈。
妈妈在线提问:姐姐为什么就不为弟弟着想?
网上看到一个妈妈分享的帖子,帖子内容是抱怨女儿没有大局观,完全不懂得照顾弟弟,真的很不懂事。
原来,这个妈妈养了一对龙凤胎,但是家庭条件有限,不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
姐姐成绩很好,妈妈说考上重点院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弟弟成绩很差,为了给弟弟找条出路,妈妈决定让弟弟去学习艺术。
艺术很烧钱,想来大家也知道,姐姐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气愤,反对妈妈的做法,并对妈妈说了这样一番话,让她很难接受,大致是这样的:我想要参加一个冬令营活动,你们都要拒绝,现在却花这么多钱让 来读艺术。等我长大以后,我也会尽我的赡养义务,但是标准绝对不会比他高,还有以后我结婚的彩礼不会给你们,也别指望着我做“扶弟魔”。
这位妈妈说女儿一向很乖巧懂事,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反应这么大,还跟家人冷战,她只是出于对弟弟未来的考虑,生怕未来孩子没有出路,作为姐姐,难道不应该为弟弟考虑吗?
希望女孩替男孩考虑,本身就是重男轻女的一种表现
看完这个帖子,有被气到,讲真,我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很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别人的事情,可是这个妈妈的态度有触到我。
那些嚷着要女儿替儿子的未来考虑,希望女儿接受父母偏向儿子,且把这种美化为“大局观”,本身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重男轻女”。
为什么会有这样直接的感受呢?因为小时候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
爷爷奶奶就有比较严重的重男轻女,奶奶当然也不是对我们不好,只是行为上时刻提醒女孩子,一定要让着大哥哥。
比如说奶奶家的零食,大伯家的大哥哥可以随便吃,而我们只有等着被“赏赐”的份,实话说现在想起来奶奶家小时候放零食的柜子,都是神秘的,因为从来没有机会打开过。
奶奶的电视机从来都是大哥哥掌控着。
最后呢,这些孙女们都出息了,那个从小被爷爷奶奶惯大的哥哥一无是处,生活一塌糊涂。
父母要求年龄差距不大的女儿为儿子考虑,本身就是可笑的,如果真的为孩子考虑,加强教育和管理,让孩子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而不是靠着“减少”女孩的支出,来增加男孩的支出。
重男轻女要不得,父母一定要重视
重男轻女的案例太多了,轻者引发家庭矛盾,重者甚至导致家庭分裂。
看过的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湖北一个考上北大的女孩的经历,她就是出生在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家庭,因为自己是女孩,母亲一直不受待见,终究在她7岁的时候,因为妈妈生不出儿子,母女都被赶出家门。
这个女孩的妈妈为了她没有再婚,而是独自一人抚养她长大,她也很给妈妈争气,成绩一直很优秀,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
当她因为考上北京大学,在本地名声大噪的时候,原来的所谓家人想要认亲,被她一口拒绝。
被伤害过的心灵这辈子都是难以痊愈的,尤其是被曾经最亲的人伤害的。
为什么我们可以跟普通人和和气气,即便发生了矛盾以后,还是可以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过去了依然可以见面打招呼,但是对亲人就无法如此?
原因很简单,我们对亲人是有预期和希望的,当这种预期和希望变成失望和伤心以后,是很难痊愈的。
家有儿女,父母最好做到这几点:
1、尽量公平对待
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做到公平,不要让偏向太过明显。
打个比方说,开篇提到的妈妈,哪怕只要有一次满足女儿的愿望,让女儿参加一次冬令营,或者女儿就不会对弟弟去读艺术有如此大的反应。
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平衡,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被重视的,这一点很重要。
2、好的教育不是你要求孩子谦让,而是孩子主动谦让
有人说“孔融让梨”是伪命题,因为孔融让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现在的很多父母却用这个典故来要求孩子们在不愿意的基础上做到谦让。
好的教育,绝对不是家长呵斥着孩子说“他是弟弟,你要让着他”,而是女孩自己主动站出来说“他是弟弟,我应该让着他”。
女孩子主动站住来心甘情愿地做这件事,是有前提的,她这样做一定是基于对弟弟的关怀和爱护,可是,如果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她对弟弟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她憎恶弟弟还来不及,哪里来的爱和呵护?
3、想要孩子相亲相爱,父母先给予孩子同等的爱
家长都希望孩子们互相照顾、未来成为彼此的依靠,但是实际上,孩子长大以后真的互相照顾,成为了彼此的依靠的例子是少数的,大多数兄弟姐妹成年之后关系一般甚至是恶劣的。
父母越是关照谁,未来那个人越是不会得到姐妹的关照。
这很容易理解,兄弟姐妹之间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记恨或者埋怨的,很多兄弟姐妹之间的嫌隙都来源于父母的不公平。
做父母的常常希望孩子们未来相互照顾,却在孩子童年的时候,给孩子种下一颗“罅隙”的种子。
不想这样的现象发生,从现在开始,让孩子们都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而不是把这份爱和关注都倾注在一个男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