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问:英雄的本色是什么?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满怀壮志;是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宵的不惧牺牲;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不辞艰辛;是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襟怀坦荡;是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的坚韧顽强,英雄自古常如此。
若还要问,我国能担当得起“英雄”二字的高等学府有哪些,那这其中必定有南开大学的名字。从1919年建校至今,南开大学在开放包容的思潮中兴学育人,在炮火硝烟的洗礼下弦歌不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执桨激浪,伴着新时代的号角奋楫前行,在每个发展时期都与国运紧密相连、同频共振,用“英雄”二字来形容南开,可谓是理所应当,人心所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天津,开放的风气、发达的经济、核心的地位,催生出了各类新式学堂,新学盛极一时。而后甲午战败,在国家陷入危难民族面临存亡之际,一位晚清大儒,一位水师行伍,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创办了南开大学,由此开启了将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学校命运、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人自力图强、兴办现代大学的百年传奇。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自建立之初,南开大学就怀揣“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壮志豪情,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开国总理”周恩来、“整体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曹禺等就是其杰出代表。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历史前进的表盘总是伴随着南开人的心跳声。1937年,南开大学因遭受遭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与北大清华合组长沙临时大学,同年8月又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新的条件下,南开大学迅速扎根壮大,姜立夫的《圆素和球素几何的矩阵理论》、柳无忌和曹鸿昭出版合译的《英国文学史》、林同济与雷海宗共同创办的《战国策》刊物、合著的《文化形态史观》等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开大学北归,改为国立大学,南开园在天津得以重建,此后奋楫前行,1995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2000年进入国家“985工程”,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南开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近两年来,总是有很多声音在诋毁南开大学,扬言南开已经走向“没落”,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用数据说话。2019年,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到2018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8年以来,南开学者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前不久,全球顶级科研期刊《自然》发布增刊“2021中国自然指数”,根据2020年的文章贡献份额,列出中国100强科研机构名单。该榜单中,南开大学排名第11位,在全球排名中位居第44位。
2021年,南开大学有31项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总数在全国高校位列前茅。在“202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南开大学的转载量总排名及综合指数排名均位列全国高校第9位;在2020年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排名中,南开大学凭借着595篇文章数位居全国前10,全球第34。
就在上个月17号,南开大学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是南开大学“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文科振兴的重要战略步骤,也是南开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仅仅两天之后,由南开大学和天津市眼科医院合作共建的南开大学眼科学研究院也正式揭牌成立,为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如此速度,如此作为,如此成果,跟“没落”二字实在沾不上边。
前文提到了“英雄”的概念,依小编刍荛之见,在南开大学的身上就能窥出英雄本色。从诞生至今,南开大学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日新月异”的真谛,锐意进取,有所作为,假以时日,其英雄真情也总会化为人间甘霖,东风洒雨露,春日在天涯。
关注“掌上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报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