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天津发生了二十世纪以来的第一场特大水灾,美国摄影师甘博用相机记录下了洪水发生时的状况。
洪水过后的几个月,他又将镜头对准了住在难民安置区的孩子们, 拍摄下一百多年前这些经受着苦难的孩子们的真实影像。
这是天津救世军(一个世界性的基督教慈善组织)为难民新建的一处棚户区,建设完工后,地上遗留着很多没有用完的稻草,救世军工作人员在安排难民将稻草搬到各个窝棚里。
当地上的稻草基本清理完成后,孩子们被允许捡拾地上的残留,孩子们便蜂拥而上,抢着捡拾地上的所剩不多的干草。
这是穿着草窝子的小孩的全部收获。因为年纪较小,又是女孩,所以只捡到了一点点,这些稻草被她当作宝贝一样攥在手里,揣在怀里,当人们处在极度困难时期的时候,一根稻草似乎真的可以救命,即便是孩子也会这样认为。
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扛着一块木板,正打算在眼前的排水沟上架起一座小桥,对于当时的穷孩子来说,一件很简单的物品都能成为她所钟爱的玩具。
一个小女孩坐在门旁,依靠着泥巴墙晒暖,摄影师的镜头吸引了她的目光,但强烈的阳光使她眯起了一只眼睛,显得顽皮而可爱。在地上,有戴着礼帽的甘博投下的影子。
戴着花垂耳帽的小男孩站在大人身边,可能是刚刚吃过一些东西,嘴巴脏兮兮的。他手里拿着的是摄影师给的胶卷空筒,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100多年前的胶卷已经这么小了。
准备入住棚户区的小女孩 和奶奶,奶奶抽着长竹竿烟袋,她们的铺盖直接丢在地上,像一堆垃圾一样破烂不堪。
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小男孩,手里拄着木拐站在窝棚门口。这种疾病在解放前很常见,从1956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给适龄儿童注射疫苗,患病人口随之大幅度下降,至1994年,国内只有一例病患者出现,这也是我国最后一例患者。图中的孩子生不逢时,这种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将陪伴他一生。
在棚户区旁边看守食品摊的孩子,说是食品摊,实在太寒酸了,桌子上只摆着几小堆落花生,因为灾民的购买力很低,所以每堆只有寥寥的几个。
这个安置区由由当时的美国红十字会援建,和救世军援建的单个窝棚不同,这里是一排排的简易房,图中的孩子身上的带绳子的圆牌,是难民身份的标志。
这些简易房真的很简易,入口处挂着一张稻草帘子全当是房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住在这里的每个家庭都是一贫如洗,根本不需要防范盗贼之类的人物。
穿着棉长袍的蒙古族孩子,胸前和袖头都是油乎乎的,看样子已经很久没有换洗了。头上戴着的双耳棉帽上罩着一顶无帽檐大盖帽,非常有特色 。小男孩并不胆怯,面对镜头露出自然的微笑。
站在稻草门旁边的两个男孩,左边孩子的穿着马褂长袍,但帽子明显不合适,应该是大人的吧。他们的衣服还算周正,但是棉衣过于单薄, 只好将双手缩在袖筒里躲避着寒风。
一群安置区的孩子在简易房前合影,他们神色各异,身上的衣服长短不一,或许是因为年龄小,对于他们来说,水灾只意味着搬了一次家,背后的苦难和艰辛只有成人才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