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不到20人;2019年,143人;2020年,218人。
这是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入学的苗族学生数字。看着每年递增的数字,以及学校里新建的校舍和来往学生朝气蓬勃的笑脸,副校长张建华脸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
张建华说,改变这一现状的,是该校曾经的学生、目前在澳门新时代巴士公司工作的龙世光。自2016年到澳门工作以来,他先后寄回家36万余元,帮助家里盖起崭新的三层楼房,同时他也是全村第一个外出打工月收入过万的人。一家人因他而彻底摆脱贫困。龙世光的经历,在当地苗族村寨里掀起了“读书才有好出路”的风气。
苗族村寨走出了汽修高手
9月16日,记者和张建华副校长一行,从禄劝县城出发,沿盘山的公路驱车两个小时,来到了龙世光的老家——禄劝县拥箐村。这里是一个苗族村寨,因为贫困,村里的孩子一般上完初中后,便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
在进村的岔路口,随便问一个村民,村民都能告诉你龙世光的家怎么走。龙世光在村里非常出名,特别是他到澳门工作以后,媒体、学校、扶贫办都把目光聚到了这个并不知名的村子。龙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村村民们更是有感触,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了龙家三层小洋楼是怎样在原来破旧的房屋旁拔地而起的。
龙世光的父亲龙圣新在新建的三层小楼前迎接了我们。龙圣新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说起龙世光,这个朴实的农家汉子笑得更开心了,他拿出龙世光读书期间获得的各种奖状,一一向我们介绍。“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我和娃娃都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福气。”龙圣新是退伍军人,曾是这个村的村支书,见识和觉悟很高,从龙世光寄回家里第一笔钱开始,他就主动放弃了贫困补助。
在龙圣新的眼里,大儿子龙世光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孩子。初中毕业后,龙世光没有选择读高中,而是报考了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他告诉我,他要学一门技术,以后到昆明工作。”
南光集团是禄劝职高定点合作的企业之一,据了解,集团共投入帮扶资金2130多万元,援建民族实验中学综合体育场、村级活动场所、乡村亮化工程等一批夯实脱贫基础、造福一方百姓的项目,帮助25名县职业高中应届毕业生走出“县门”,到澳门实现稳定就业,助力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脱贫。
就在龙世光毕业那年,南光集团提出,要招几名学生到澳门就业,除了专业对口外,最好就是建档立卡户。张建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龙世光,她把龙世光的相关信息传给了南光集团,经过审核,南光集团向龙世光抛出了橄榄枝。
就这样,龙世光成了村里第一个到澳门工作的人,在新时代巴士公司从事汽修工作。“吃苦耐劳、诚实肯干、主动加班”,张建华说,从南光集团反馈回来的信息,龙世光在澳门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成家是父亲最大心愿
龙世光家的三层楼房还没有完全完工。龙世光到澳门工作以后,跟父亲建议把家里的房子盖起来。龙圣新把家里能卖的牛、猪都卖了,也就凑了万把块钱。加上龙世光寄回来的两万多,家里才开始破土动土。盖的房子虽然没有什么装饰,也大都空置着,但也花去了龙世光在澳门工作这几年的所有积蓄。
“不打算再盖了,花费太高,孩子太辛苦。”龙圣新说,村里和龙世光一样大的孩子,都已经结婚生子了。“他也要结婚,全部把钱给家里,他怎么办。”在龙圣新记忆中,龙世光从2015年开始工作,就一直顾着家里,“去实习的时候,每个月三四千块,他每个月都要寄一两千回家;2016年10月份到澳门工作,五个月就寄了两万块钱回来。”
张建华回忆说,才去澳门工作的龙世光差点被父亲喊了回来。“他想让龙世光回来工作,赶紧相亲结婚生子。”张建华一直给龙圣新做工作,“你看看娃娃才去澳门工作不到半年,就赚到了你以前一年收入的几个倍,你咯是希望娃娃永远走不出大山,过和你一样的日子?”
龙圣新在张建华的反复劝说下,打消了把孩子从澳门喊回来的念头。现在回想起当初的想法,龙圣新有些不好意思,“我差点耽误了娃娃,现在他工作那么好,学校和政府费了那么大力气培养他们,我们不应该拖后腿。”
“我希望娃娃不要总是挂着家里,多把自己的婚姻大事放心上。”龙圣新说,孩子出去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村里的姑娘肯定和他说不到一起,“不管他找哪里的姑娘,我都支持他。”
禄劝职高:让每一位学生获得一技之长
禄劝职业高级中学的荣誉墙上,龙世光和其他同学获奖的照片被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来往的学生们会经常驻足在这里阅读他们的故事——廖恒带母亲上北京看病、卢俊燊供姐姐上大学、赵荣举买车了、段光武被评为2019新时代好少年……
午休时分,记者在面点培训教室看到有同学在练习裱花、和面,“孩子们非常热爱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像这样放弃休息来练习技术的同学非常多。有的学习彝绣的男同学,课间休息都会拿出来练习。”
据介绍,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非常注重扶贫政策宣传,帮助学生进校园。为了让建档立卡户子女和留守青少年等群体获得谋生的一技之长,学校每年都要利用节假日,周末等时间翻山越岭,入户宣讲,一对一的,最大程度的将这些弱势群体,适龄青少年动员到职中,学一门技术。
为此,学校深化了政校企合作,先后与省内外48家知名企业和32家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完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教师下企业实践及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到校授课等,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很多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脱贫,走出了大山,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4年前,学校在校学生仅有370人。2019年,这一数据发生巨大变化:在校生346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子女1005人,少数民族学生12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