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翁氏家族是著名的文化世家,藏书活动历十数代四百余年而不绝,缔造了中国藏书史上的奇迹。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翁斌孙一支长期生活在天津,使得翁同书和翁同龢的珍贵藏品,经过历史的风云际会之后,都萃聚在了天津,最终又从这里流向各方。
一
翁氏家族最早的藏书记录,始于明末的翁应祥(1565-1642)。但真正为翁氏藏书奠基的,则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的翁心存(1791-1862)。清道光五年(1825),常熟藏书家陈揆病殁,其稽瑞楼很快散出,翁心存搜购约有万册,翁氏藏书由此粗具规模。翁心存去世后,藏书归长子翁同书和四子翁同龢所有,双流并行而且大为拓展。
翁同书(1810-1865)官至安徽巡抚,虽在军中却丹黄不离。他整体购得秦恩复的石研斋藏书,并在祖居辟双桂轩以庋之。翁同书的这些藏书,由其子翁曾源、其孙翁斌孙先后继承。
翁同龢(1830--1904)号称“两朝帝师”,为晚清政坛闻人。他寓居京师时,购得宋元珍本数百种,著名的怡亲王府乐善堂遗书,就大多归他所有。他在京城的藏书室有一经堂、宝匏斋等,并手写过《东堂书目》。光绪二十四年(1898),翁同龢因支持维新变法,被清政府开缺回籍。翁同龢膝下空虚,嗣以其兄翁同爵之子翁曾翰。翁曾翰曾任内阁中书,负责保藏典籍,因此喜欢藏书抄书。可惜翁曾翰英年早逝(1878年),其子翁安孙亦相踵离世(1881年)。
翁同龢被夺官归里后,京邸即由翁斌孙、翁之廉父子居住,所藏图书、碑帖、字画等,因为匆遽出京未能携行。光绪二十五年(1899),翁斌孙将翁同龢寄存在京寓的藏品,连同文书档册、手札墨迹等运回常熟,存放在彩衣堂老宅之瓶隐庐。
翁斌孙(1860-1923,上图)是翁同书之孙,字弢夫,号笏斋,又号廉访,晚号笏居士等。其父翁曾源(1834-1887),同治二年(1863)状元,官国史馆纂修,因体弱告病归里以终。光绪三年(1877),十七岁的翁斌孙进士及第,以侍讲衔任翰林院检讨,转功臣馆、国史馆、方略馆、会典馆协修、纂修、总纂等,迁内阁侍读、大同知府、冀宁道,宣统三年(1911)六月授直隶提法使。
翁斌孙因少年得志,很受叔祖父翁同龢钟爱,把他当接班人来培养。两人在京宦寓期间,翁同龢的公事私事,都由翁斌孙帮忙打理。这些在翁同龢的日记中有着频繁记载。由于特殊亲密的祖孙关系,光绪十六年(1890),翁斌孙次子翁之廉被过继到翁安孙名下,成为翁同龢的曾孙。
翁斌孙的直隶提法使只干了两个月,辛亥武昌起义爆发。翁斌孙预感到政局不妙,离开保定退居天津,在英租界红墙道(今新华路231号)购宅。翁斌孙的书房称作笏斋。他对祖父翁同书、父亲翁曾源的藏书又有增益,如以600元购得宋本《古文关键》,以800元购得明钞《古堂类范》等。翁斌孙酷嗜坟典和金石之学,为了购藏上的方便,居京时曾与渠本翘在琉璃厂开设虹光阁,收售古籍、书画、文玩等。
翁斌孙在津期间的日记,也经常有买书记录,不过经济上已出现窘况。他的藏书章还有“翁斌孙印”“翁斌孙观”“斌孙之印菏官世家”等。翁斌孙所抄书,有《穆天子传》《百夷传》《五国故事》等。翁斌孙的著述也不少,有《一笏斋集》《笏斋诗集》《笏斋漫记》《笏斋日记》《笏斋复瓿集》《笏斋所藏物》《湖楚行踪》《春闱小记》《津门所见录》《乙卯装书记》等三十余种。常熟市图书馆古籍部所藏《笏斋所藏物》,著录了他收藏的碑帖,每种都注明“家传旧物”“文勤公旧藏”“父亲藏”“叔祖赐”或购于某地等。
二
翁斌孙有三子:翁之润、翁之廉、翁之憙。翁之润英年早逝,他以词学见长,主要活动于江南。翁之廉和翁之憙,除了为官在外,则长期随父亲生活。
光绪三十年(1904)翁同龢去世,所藏图书、碑帖、字画以及日记、手稿等自然由翁之廉继承。1916年至1917年间,翁斌孙回常熟整理翁同龢遗物,将所藏精品转移到天津。至此,翁斌孙继承的翁同书藏书,翁之廉继承的翁同龢藏书,都集中在了天津翁宅。翁斌孙转运翁同龢藏书,是低调甚至秘密进行的,当时学人未知其踪,以致有“翁氏藏书,今皆无尺牍片纸”之叹。
翁之廉(1882-1919),字敬之,清末任过观察使。藏书室名陔华词馆、灵蛮室、师曾室。他和藏书家傅增湘关系颇密,曾出旧椠十多部给傅增湘过目,如宋本《施顾注苏诗》《鉴戒录》等。傅增湘《施顾注苏诗》题跋中说:“忆癸丑(1913)甲寅(1914)间,余侨居津门,与常熟翁敬之观察衡宇相望,晨夕过从,谭宴欢洽,借谂松禅师藏籍半归其守护。暇日敬请拜观,因出旧椠名钞十许部见示,其最珍秘者,宋刊《鉴戒录》及是书也。”翁之廉1919年在天津去世。翁之廉没有子女,应其夫人强春卿之请,1920年翁之憙之子翁兴庆(时甫两岁),被过继到翁之廉名下。
翁斌孙病逝后,翁之憙继承了翁同书一系藏书,而翁兴庆则继承了翁同龢一系藏书。当然,这时的翁兴庆只有四岁,名下藏书实际由嗣母强春卿监护,本生父翁之憙代为保管。1923年,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准备影印出版翁同龢日记,即由张元济出面与翁之憙商定。
天津翁宅遗址在今烟台道与新华路转角处(上图),是翁斌孙来津寓居时所置。翁之廉和翁斌孙去世后,1932年由翁之憙拆除重建,为独门独院的三层洋房。该楼由著名建筑师沈理源设计。翁之憙与沈理源关系甚密,其女翁禅庆还认沈理源为干爹。1951年,翁之憙将宅院售出。这处宅院紧邻宋哲元旧居,1976年地震时同时受损,一并拆建为富兰特酒店,现门牌为新华路231号。
翁之憙(1896-1972),字克斋,自号翠岭归客。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月十四日生。宣统三年(1911)八月,随父亲翁斌孙迁居津门。他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教育,早年在保定读过书。1913年,入天津新学书院中学部三年级。1915年和1918年,分别于中学部和大学部毕业。他连续五年获得奖学金,因此被留校任英文教员。1919年,任北京政府西北筹边使署筹备处秘书、西北筹边使署秘书。1920年至1922年,任天津汉文《京津泰晤士报》编译,其间兼任南开中学英文教员。1921年,任天津耀华机器制造玻璃公司秘书。1925年,任欧美各国考察专使署秘书(徐树铮为专使),同年转开滦矿务局任职,直到1951年退休。此后,翁之憙又在天津的中苏友好协会俄文班、军委试验场俄文班、第十六中学、俄文专科夜校、南开大学等处任俄文教员。1956年,受命筹建天津市医学图书馆(今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57年开馆并任副馆长。著作经后人编辑出版的有《入蒙与旅欧》等。
三
翁之憙典守的翁氏藏书,主要去向大体清楚:翁同龢一系藏书,由翁兴庆带到美国,2000年4月被上海图书馆回购;翁同书一系藏书,1950年捐赠给北京图书馆。
翁兴庆(今名翁万戈)1918年7月生于上海,在天津接受启蒙教育并完成小学、初中学业。据翁兴庆回忆,他被过继到翁之廉名下并承继珍贵藏书时只有两岁,自然什么都不懂,“就跟天上掉馅饼似的”。四岁时翁兴庆被接到天津,住在英租界的一所房子。他说:“我从小喜欢画画,我的父亲(翁之憙)也是学的国画,属于王翚那一派,从小我就跟着他学画。在十几岁的时候和我二哥,还有姚家三兄弟,组织了一个北方漫画社。我们的漫画还经常被天津的《庸报》刊登。”1936年,翁兴庆在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被保送到燕京大学,但在父母劝导下他最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半个中国,为延续翁同龢五世单传的血脉,翁兴庆听从父母安排远赴美国,在普渡大学继续学业,1940年获机电工程硕士学位。之后,他又进入威斯康星大学美术系,学习油画及人体写生,由此终生从事他热爱的绘画、摄影及电影工作。
1948年秋天,翁兴庆回到天津家中。为了躲避战火,他把继承的藏书精品运往美国。他回忆说:“到了天津,得到我父母、大哥的帮忙,把东西精选后装箱。全部带走是不可能的,东西实在太多,但精品都带走了。我让老伴儿和女儿先坐火车到上海,自己坐开滦煤矿局的煤船,带着那几箱书画前往上海。煤船只有两个舱,一个是船长的,一个就是我所在的客舱,摇摇晃晃走了三天,煤船抵达上海。”1948年冬,翁兴庆到了纽约,而托运的书画,直至1949年春才抵达。
1985年,纽约华美协进社举办翁氏藏书展览,许多孤本秘籍突然出现,令学界震惊不已。2000年4月,翁兴庆将家藏80种542册善本古籍,通过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450万美元价格转让给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入藏的翁氏藏书中,颇多珍罕秘籍,有些还是传世孤本。在这80种古籍中,有宋刻本11种、元刻本4种、明刻本12种、清刻本26种,名家抄本、稿本27种。在11种宋刻本中,有8种被学界认定为国宝级善本,包括:《集韵》十卷,南宋初明州刻本;《邵子观物内篇》二卷、《外篇》二卷、《后录》二卷,附《渔樵问对》一卷,南宋福建漕治刻本;《长短经》九卷,南宋初年杭州净戒院刻本;《重雕足本鉴诫录》十卷,南宋中期浙江刻本;《丁卯集》二卷,南宋后期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本;《会昌一品制集》存十卷,南宋中期浙江刻本;《注东坡先生诗》原四十二卷存三十四卷,南宋嘉定六年宁宗时淮东仓司刊、宋理宗景定三年修补印本;《新刊嵩山居士文全集》存四十二卷,南宋乾道四年蜀刻本。
1948年翁兴庆只身赴美之前,翁之憙整理天津藏书,编写了《常熟翁氏藏书记》,在序中他感慨“满地兵戈,保身匪易,保书良难”,并流露出化私为公的意思。1950年,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主任赵万里来天津。翁之憙与赵万里早就熟悉,因此约其到家中观书。赵万里看后激动不已,说发现了“生坑”,认为这些藏书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亚于著名的铁琴铜剑楼瞿氏藏书。由赵万里经手,自翁家购得100余种目录类书,大部分是刘喜海抄本,统一使用绿格纸,版心印有“东武刘氏味经书屋”字样,其中《脉望馆书目》《寸存堂书目》等都极为稀见。自1950年至1952年,翁之憙又分五批将珍善本古籍3779册捐出,包括南宋淳佑年间刻本《论语集说》、南宋咸淳元年刻元递修本《说苑》、南宋中期刻本《本草衍义》和《昌黎先生文集》,还有元、明、清刻本和明清抄本。北京图书馆为此编有《常熟翁氏捐献书目册》。这批捐献图书,凡是翁同书一系藏书,多以翁之憙名义捐赠,凡是翁同龢一系藏书,多以翁兴庆名义捐赠。翁之憙长子翁开庆回忆说:1950年夏,“北京图书馆赵万里、高熙曾两先生来访,下榻我家,遴选家中所藏书籍,昼夜不息,历时半月有余。凡所选善本,父亲都悉数举以献国家”。
1950年9月18日,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在《一年来“文物工作”纲要》中,盛赞翁之憙捐献的明清抄校本古籍等“尤为国之重宝”。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亲自为翁之憙签署了褒奖状。
留在常熟的翁氏藏书,一部分散到民间被私家收藏,其余7000余册捐赠给南京图书馆,1712册捐赠给常熟市图书馆。常熟博物馆藏有《皇家兵制考》和《笏斋日记》手稿等。翁同龢纪念馆也有少量翁氏藏书。
1951年,翁之憙搬离烟台道51号(当时门牌),移居新华路260号(当时门牌)。“文革”期间,翁之憙新华路宅遭多次查抄,留存的少量图籍和照片、档案等文献损失殆尽。其间,翁之憙全家还被赶至洛阳道31号短暂居住。翁之憙身心遭受重创,1972年2月2日在悽惶中悄然辞世。新华路楼1985年由后人售出,位置在今洛阳道与新华路交口,门牌现为新华路184号。
翁之憙精通英语、俄语、日语,略懂法语。他还能吹箫,喜昆曲,晓诗词,精书画。其书法宗唐人写经,绘画宗清初王翚,可惜存世作品不多。有稿本《岚霭词》,清丽婉约,颇堪传诵。其《天仙子》曰:“酒阑眉语意迷离,欲问还疑总费辞。个中滋味个侬知。寻好梦,惹情丝,道是相思却是痴。”
肇自翁心存,终于翁之憙、翁兴庆,六代典守的常熟翁氏藏书,经过起承转合,在天津臻于鼎盛,最终又流布各方,完成了藏书史的一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