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每年约1.9万多名困难群众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
每年实施临时救助7.14万人次
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8+1”救助体系
12月13日,天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松林及相关负责人做客由市政府办公厅、市网信办、海河传媒中心联合推出的《公仆走进直播间》节目推出的“深学笃用,天津行动”特别策划“向群众汇报——2021委办局长年终访谈”市民政局专场,就市民群众关心的社会救助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回应。
作为民政工作的重要一环,天津的社会救助工作强调“应救尽救、不落一人”,尤其,在群众遇到突发性困难时给予临时性救助,缓解眼下困难。
身边的故事:
46岁的市民王军,失业,离异无子女,父母双亡,并且患重度慢阻肺,双肺大泡等多种疾病。今年7月,河西区兰江新苑社区工作人员在巡逻过程中发现王军住在银行内,社区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东海街道办事处给予王军临时救助,缓解其眼下的困难。东海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旷文卓说:“当时王军这个情况由社区反映到我这块来以后,我们也是对他这个情况进行了一个综合的研判,发现他是属于无亲属也无收入、居无定所这么一个情况,所以我们当时采取了紧急救助的这么一个措施。启动了紧急程序24小时之内咱们保证救助金到位,给他启动的是两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保证他暂时的一个生活。”
据了解,王军的户籍在东海街兰江新苑,多年前房屋拆迁后的唯一住房也变卖用于给母亲治病使用,母亲去世后他到津南区打工维持生计,但随着身体疾病的加重,没有办法再去工作,回到户籍地后,身无分文。
为了让王军居有定所,东海街道及社区为其寻找可租房源,并多次陪同王军就医,协助办理丧失劳动力的所需要材料和房屋补贴手续。兰江新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胡好说:“没有住房这一块街里头也是先行的给我们垫付了他的房租,还有押金,这些保证他就是及时的有地方去住,给他租了一个房子,然后协助他做了一个备案,然后才有的房屋补贴。房补的资格补贴证已经发下来了,到12月的中下旬,第1次他的房补就能到了,用于它房屋的租金这一块。”
正值寒冬,东海街还先后为王军申请了7000元救助,来解决王军缴纳租房押金和吃饭问题。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王军有了温暖的住所,也暂时有了吃饭的保障,但对于未来,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他还有着不少的担心。王军说:“我现在穿的都是居委会给的,连里带外,带我一起看病去,因为我现在上不了班,准备申请低保嘛,我也不懂啊。”
据了解,所属的街道、社区正在为王军进行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认定的程序办理。
天津市民政局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8+1”救助体系,在群众遇到突发性困难时给予临时性救助,如果符合条件的将纳入低保等政策保障,如果救助后依然困难的,还能通过慈善组织、救助基金会等渠道予以急难救助。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松林:当市民群众生活中遇到突发困难时,应该这样做。
目前,天津初步实现了救助范围覆盖城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操作程序科学规范、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的目标。
与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社会救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比如,一些救助政策和保障措施只覆盖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制度之间协调联动不够,救助资源分散,救助信息不能互通共享,兜底保障安全网不够严密;救助方式和供给主体单一,难以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一些地方基层经办服务能力薄弱,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当前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的短板和弱项。下一步工作:
一是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
二是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依托社区工作人员走访排查和天津救急难平台,发挥铁脚板+大数据功能,畅通急难社会救助申请和急难情况及时报告、主动发现渠道,建立健全快速响应、个案会商的“救急难”工作机制。建立全市低收入人口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做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三是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根据申请人的困难情况、致贫原因等情况,综合评估救助需求,提出综合实施社会救助措施的意见。申请民政的临时救助和生活救助,包括就医、助学、就业等方面,都可以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好的保证。优化审核确认程序,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打通信息孤岛,精准认定救助对象。
四是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