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12月23日电 题:卫城·名城·智慧新城——天津建城617年特写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12月23日凌晨1时,当市民还在梦乡熟睡时,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消息:首轮密接者筛查天津73443人全部阴性!用这样的喜讯为天津“庆生”。让民众安居乐业的背后,是无数公务员、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的付出和奉献。
当日,是天津的“生日”。作为在史料记载中有明确建城之日的城市,天津在2021年12月23日迎来了第617个生日。九河下梢,渤海之滨,617岁的天津,古老而又年轻,开放而又包容。经过中西文化和古今岁月的洗礼,这座充满光荣与梦想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走上了卫城、名城、智慧新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向世人展示简约与厚重,开放与从容。
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在外界看来过于“低调”,土洋结合的形象也曾被一些人诟病。这需要从它的诞生说起,天津是座超大型的城市,缘起却是六百多年前小小的卫城——明代的军事要塞,至今仍有"天津卫"之称。作为明代拱卫京师的军事遗存,历经沧桑,小城变大城,唯一没有改变的,恐怕仍是“拱卫京师”的使命。
中国的许多大事件都与天津连接在一起,至今仍可闻听历史的回声。中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的风云变幻都曾被天津见证。
漫步五大道,仍可见无数政要、文化名人的旧居,每个小洋楼,都见证着近代政治的波诡云谲,翻开历史书,近代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都与天津脱不了关系。从1860年到1945年,北洋时期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徐世昌们轮番登场,末代皇帝溥仪从紫禁城被赶出后,也在天津静园寓居。
而最令天津自豪的是,粮店后街走出了李叔同,民主道住着曹禺,北洋法政学堂培养了李大钊,南开大学成就了周总理。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梁启超留下《饮冰室合集》;严修、张伯苓为代表的教育世范,马三立、骆玉笙为代表的艺术泰斗,陈省身、叶嘉莹这样的数学宗师、诗词大家,都在天津定居,给这座城市写上“名城”之光。
近代天津更是开中国社会现代化之先河,拥有中国现代化标志性创举的“第一”近一百多项,留下“百年中国看天津”的传奇。中国第一家近代化制革厂、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玻璃企业……都诞生于此。这里还是中国国产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电视机、第一辆自行车的诞生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时代的落笔,就是新天津的工笔画。天津这座城被重新定位。七年来,天津紧紧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亚投行数据综合业务基地、麒麟软件总部、北燃LNG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链链相扣、深度融合,天津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在新发展阶段,天津强调制造立市,但实现了绿色智能的升华蜕变。2021年5月,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如期在津举办。“天河”超算、大火箭等一批“国之重器”和前沿技术成果精彩亮相,飞腾、麒麟、360等天津企业展现信创产业打造芯片、操作系统、服务器、整机终端、安全软件全产业链的丰富场景。“天津样本”让与会嘉宾印象深刻。
就在日前,全球首个零碳码头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在天津港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正式并网,与此同时,天津港年集装箱吞吐量有史以来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今年天津港新开通内外贸航线10条,同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吞吐量占60%以上。
“智慧化”的天津港是天津发展的一个缩影。新时代的天津,不再是一瓶酒(王朝)、一碗面(康师傅)、一只“鸡(机)”(摩托罗拉),而是天上飞的“大火箭”、海里游的“天鲲号”、虚拟空间里奔跑着的“飞腾麒麟”……
从历史卫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如今的智能新城,617岁的天津一直在前行。民生方面,天津连续6年提前供暖,用“温度”标注幸福“刻度”;湿地、绿屏、海岸线,谱写着天津的生态画卷,让民众享受“绿色”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天津更是在疫情防控上展现“优等”,守护民众健康。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这里历经风雨屈辱,成为九国租界;这里也见证民族的奋斗与复兴,成为民族工业的摇篮。百年岁月,绝代风华。如今的天津,正在拥抱智能时代,617岁的天津已开启新的征程,以“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启动新的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