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眼炸糕历史悠久,是天津食品三绝之一外焦里嫩、细甜爽口、

耳朵眼炸糕

风风雨雨成就老字号

清末民初时,北大关、估衣街一带因靠近南运河,已变成一个繁华地区。那里有早市,天刚蒙蒙亮,各方的小商小贩便成群结伙到这里来出摊卖货。有卖糖果干货的,有卖新鲜的瓜果的,有卖各种鱼、虾、螃蟹的。来往客商云集,十分热闹。小吃更是五花八门,豆腐脑、锅巴菜、煎饼果子、炸糕、炸豆腐等,应有尽有。在估衣街西口,靠近北大关,有一间门面大的席棚,很多顾客围着等新出锅的炸糕,买卖特别兴隆。这个炸糕席棚在此经营已有多年。炸糕铺的主人曹老大、曹老二是亲兄弟,曹家又是炸糕世家,到他们已是第三代了。哥俩省吃俭用,多年来积攒了一点钱,后来在耳朵眼胡同租到一间小房作为店铺,挂出“增盛成”的牌子。

30年代初期,别看“增盛成”的门面小,但名气已经不小了。在天津,提起耳朵眼炸糕,没人不知道。穷人买一个炸糕,富人买一篮子当作早点。“增盛成”的炸糕质量好,薄利多销,小买卖干得挺火爆,曹家兄弟也挺富裕。但好景不长,“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汉奸、特务、宪兵队横行霸道。这些人经常来吃炸糕,吃完一抹嘴就走,分文不付,像吃自己的一样。哥俩恨在心里,还得笑在面上,一点也不敢得罪这些败类。

事有凑巧,一个特务机关的便衣来吃炸糕,哥俩正对一个老主顾发牢骚,诉说这年头买卖不好干,汉奸特务惹不起,他们吃完不给钱让记账,可谁也没还过账。小本买卖,日子长了谁受得了呀。这话被那小子听到,二话不说,上前揪住曹老大的脖领子就往外拽。到了特务机关先打了个半死,然后说他造谣骂皇军,一定是共产党的密探,不承认就打。其实他也知道曹家兄弟是小买卖人,无非是逞威风,敲竹杠。曹老二在外面托人请客送礼,最后送上200多元才算了事放人。曹老大出来后,一肚子窝囊气,再加上当时人们买棒子面还得顶着星星排队,炸糕进料更是困难。哥俩一合计,“增盛成”关门不干了。

日本投降后,曹家兄弟满肚子高兴,再也不受这帮汉奸特务的气了。耳朵眼炸糕又开业了。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公私合营,耳朵眼炸糕铺修理了店堂,改成一座小楼,楼上加座,楼下加工,面貌焕然一新。

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中,耳朵眼炸糕铺被造反派勒令改名“文革炸糕铺”。原来按数供应的油、糖、粮食被限制了许多,一时质量猛降。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百业俱兴,耳朵眼炸糕铺不仅恢复了老字号,还修好地震时损坏的店堂。不少外宾来店吃炸糕,有的外宾吃完还要买几袋带走,回国后给全家人品尝。

按传索地

耳朵眼炸糕历史悠久,是天津食品三绝之一,特点是外焦里嫩、细甜爽口、香味芬芳,独具特色。1989年获商业部金鼎奖,在群众中颇负盛名。耳朵眼炸糕精选上乘江米,水磨加工面浆,用上等赤小豆、白糖经传统工艺制馅,指定油类炸制,成品外皮金黄、酥脆不艮,馅心香甜不腻,且无任何添加剂,可谓绿色营养食品。耳朵眼炸糕自1983年以来多次被市政府、市商委、市烹协、市饮食公司评为“优质食品金鼎奖”,1994年第五届亚太博览会荣获金牌,1997年12月被中国烹协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进入后厨

【原料】小豆5千克、红糖5千克、糯米和大米共5千克、植物油升(实耗1升)。

【做法】

1.碾面:大米和糯米的用量应视糯米的黏度而定,通常是:糯米∶大米=7∶3。将米用清水洗净,然后放入锅中用净水浸泡24小时,至米粒松软时捞出。用水磨碾成米面浆,用白布袋把米面浆装起来,放在挤面机上,把袋内水分挤出去,5千克米磨出8千克湿面。

2.发酵:湿米面经过发酵(发酵时间春秋需12小时,夏季随时可用,冬季48小时),放到和面机内和好备用。

3.制馅:将小豆去杂洗净,按投料标准加入碱面,放到锅内煮熟,用绞馅机绞烂,放入红糖拌匀待用。

4.成品制作:将和好的面上案掐剂,每个剂重65克,将剂逐个擀成炸糕皮,包入豆沙馅30克,成型。油锅内注油,烧至5成熟时,下入包好的生坯糕,逐渐加大火力,用铁筷勤翻勤转,以糕不焦为准,炸2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