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的明朝,燕王朱棣从三岔口渡河拿下沧州,不久后成功问鼎皇位,在复盘自己的奋斗路程时,想起了经过的三岔河口,觉得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大手一挥让诸臣子重起个得体的名字。在呈上去的一堆名字中,“天津”二字脱颖而出,天津天津,不就是天子渡津之地,于是,这个从隋唐时期就形成的漕运重地,正式有了自己的新名字——天津。
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天津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永乐二年在天津设卫,驻军万余人;雍正九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1860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十一五”期间,天津全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6.1%;而如今,随着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天津又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作为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2014年更是获批为北方第一个自贸区。发展到2018年,滨海新区以占京津冀地区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京津冀地区8.7%的生产总值和6.8%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进度条拉到2019年,天津滨海新区GDP等主要经济指标还在呈递增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税收收入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甚至超过了GDP增速,新增就业达到了12.5万人。
新增就业人数涨幅巨大,人才从哪里来?来了干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天津早已准备好了答案。截至目前,“海河英才”计划加上新区“鲲鹏计划”引进各类人才4.7万人,这些高水平人才分布在天津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领域,在重大发展机遇叠加的背景下,聚众智、汇合力,将智库资源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在助力城市发展上,天津本地的高校也功不可没,而其中最大的“功臣”当属南开大学。今年4月,南开大学与滨海新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全面推进产、学、研、用方面的合作,在创新载体建设、优势学科共建、人才智力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建设、校友资源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关系,提升南开和滨海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流大学和一流新区建设“双赢”局面。
“七十二沽秋色满,不堪吹鬢半胡尘”,600多年的建城史,使得天津这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积淀了自己独特的风华和味道。如今的天津,是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一带一路”重要的出海口和桥头堡,连接着全球500多个港口,更是创业的热土、发展的高地,昔日的天子渡津之地,已发展成为了今日的开放创新之城,其未来前景如何,再无须赘述。
关注“掌上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报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