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叶荷花、万亩稻田,处处皆景、步步为画。今年夏、秋两季,无数游客秀出“生活在天津版的宫崎骏画面”打卡照,这个新增的网红打卡地,就是天津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种植核心区。
近年来,会馆村依托小站稻与周公祠的渊源(记载了小站稻的起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稻田变为景区,农园变为公园,展示出一幅世外桃源版的美丽画卷。
复种水稻 唤会馆乡愁
周公祠是1890年为纪念周盛传、周盛波兄弟所建,会馆村也因周公祠被人们所熟知。史料记载,周氏兄弟用六年时间开凿出马厂减河。北引海河水,南通南运河,架桥设闸,兴修水利,以小站为中心,开垦出了六万余亩成熟的稻田,黄河水裹挟着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肥沃泥沙一泻而下,极大地改善了这片盐碱地的土壤,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
70年代的华北大旱和周围工厂的兴建,使会馆村的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少,村民也开始放弃耕种,外出务工。而小站稻米那种家乡的味道,却时时刻刻萦绕在小站人的心头。由此,会馆村成为了第一个正式提出恢复小站稻种植的村子。2018年,天津开启小站稻振兴计划,决心从种子到餐桌,全面振兴这个历史悠久的水稻品种。几十年来,村民们无数次梦回儿时的那片稻田,如今,美梦成真,手捧金灿灿的稻穗,这家乡的味道,才算真正回来了。
稻蟹混养 以质量兴农
会馆村不能没有小站稻,小站稻也离不开会馆村。2017年,会馆村开始复种小站稻300多亩,收获了30余万斤稻谷,给村里带来了300余万元的产值。会馆村的小站稻不追求高产,但追求高质。据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介绍,核心区的小站稻坚持原种(zhǒng)、原种(zhòng)、原生态的种植原则,稻米品质逐年提升。2021年,小站稻会馆村核心种植区的600亩农田依旧选育了优质水稻品种津原U99,稻米香气足、口感好,在稻田里走都可以闻得到香味儿。
随着会馆村核心种植区振兴小站稻工作的持续推进和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稻蟹混养面积逐步扩大,传统农业智慧中的“和谐共生”理念在立体混养、混种中得到发扬。稻蟹共生很好地利用了水稻和蟹的生态关系──水稻为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栖息条件,蟹粪回田还可以促进水稻生长。不仅如此,稻蟹混养的稻田相比普通稻田回报更高,利润更可观,达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效果,既强了绿色农业,也鼓了群众的“钱袋子”。
文旅融合 绘小村蓝图
平坦的柏油马路、整齐的绿植、千米的栈桥、上帝视角的观景平台......这里俨然成为了游客们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会馆村作为小站稻的故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凭借村域特色和景点优势,会馆村将文旅融合作为实现纵向发展的“突破口”和“主阵地”。
振兴小站稻计划提出之后,会馆村自2020年年初开始谋划乡村旅游项目。在2019年水稻收割之后,对稻田水系进行整理和连通,先后投资3000万元,修建了2200米栈道,6座木桥、两个荷塘,搭建了观景台。自开放以来,会馆村旅游热度飙升,各大新媒体平台上众多游客自发拍摄视频、图片。会馆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也丰富了小站稻原产地旅游线路。
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会馆村下定决心做足做强“旅游+生态”文章。据郑加林书记介绍,会馆村计划打通通往周公祠的道路,扩大周公祠,重现庙会的盛况,让游客感受小站民俗,同时还要围绕小站特色建设民宿、农家院。把小站稻种植作为引擎培育示范带,把文旅融合打造成抱团致富项目,使小乡村不但有风景,更有“钱景”。
来源: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