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评论
平衡好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的关系,让流调工作得到公众的支持与配合。
“别给我们大学生丢脸行不行”“知道有疫情后怎么不留在当地自我监控”“回家祸害家人素质也真是高呢”……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从天津返回大连的感染学生小白(化名),因流调信息泄露遭到网暴,接连不断地有各种人来添加她的微信,这些谣言信息也给当事人的母亲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影响。
据小白所述,返乡之后学校才开始了大规模的核酸筛查,从天津返回大连前,她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对于具体在什么地方感染了病毒,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由上可知,这名学生也是不知不觉“中招”,至于网友质疑她为何返回大连而非“在当地自我监控”,显然是一番强人所难的说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尽管各地严防死守,但疫情传播的态势瞬息万变,什么时候疫情突然暴发,以及地方防疫政策的应变调整等信息,是个体很难预料和掌握的。说这些话的人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换成是你,做得会比她更好吗?
作为病毒的受害者,这名学生也是全民抗疫的一分子。在被感染后,她需要做的是配合疾控部门的流调工作、安心接受治疗,而不是承受“丢脸”“祸害家人”等无端的指责谩骂。有些人动辄将脏水泼到感染者身上,将矛头对准无辜的受害者,这样做看似充满正义感,其实透露着一种冷漠。那些苛责的言论,也表明他们缺乏推己及人的宽容和同情。
病毒感染者被网暴,一个原因是流调信息遭到泄露。作为切断传染病散播的重要环节,流调需要当事人积极配合,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和严谨详细的活动轨迹。流调信息泄露后,既给了有些人无故联想、恶意揣测的“素材”,也容易引起当事人乃至社会对流调信息安全、可靠程度的担忧。即便隐瞒个人行程可能违反相关法律,但如果公众无法对流调工作产生绝对信任,就可能在报告信息时顾虑重重。对一些敏感信息的刻意遮掩,会给流调工作带来干扰,重大信息的错漏将妨碍抗疫大局。
疫情发生以来,不时有感染者流调信息遭泄露事件发生,紧接着就是当事人被人肉搜索、遭受网络暴力。现实中,想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流调工作,无疑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这就会出现不同的信息采集主体。以往对信息泄露事件的追查显示,包括疾控人员、医生、街道办工作人员等不同环节的采集人,都可能成为泄露者。
同时,警方调查的信息也指向流调操作上的不规范。比如,在发动社区等基层单位收集信息时,一些人认为个人隐私无足轻重,一不小心就分享到网上。一些经由疾控部门梳理汇总后的流调文件,在向外传递以便寻求其他组织配合时,由于经办人的隐私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薄弱等,导致发生泄露事件。此外,在防疫过程中,交通出入口,小区、商场或办公楼等登记点的登记信息,因为保密手段不够、查阅权限不明,也可能泄露公民的个人信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或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隐私泄露者,只有加大处罚力度,发现一起打击一起,才能有效震慑违法分子,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
当然,最小程度地暴露感染者的隐私,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减少对他人信息的过度采集、问询,同时有效弥补流调体系的短板,全环节加强对被流调对象的隐私保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隐私泄露问题,平衡好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的关系,让流调工作得到公众的支持与配合。
撰文/白毅鹏
编辑/任冠青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