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育儿课堂(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心理学认为:孩子从出生开始,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心理的发育上,都将长期处于“危机”之中。
这并不是在耸人听闻,之所以说孩子从出生后会处于“危机”,其实是被我们的大脑机制和心理发育的需要所决定的。
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个高速运作的机器,但这个机器并不是从一出生就这么“高效”。大脑需要不断地接受信息,并且学习怎么将这些信息处理,构建,进而做出相应的判断。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进化的过程。
在心理方面也是这样。刚出生宝宝的心理并不成熟,面对一些“挑战”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因而会经历很多成长中的挑战和危机。
孩子的出生并非一帆风顺,有三种“成长危机”想躲都躲不掉
★危机一:0岁,出生危机:我是安全的吗?
这个危机能不能顺利解决决定了宝宝到底能不能顺利地到达这个世界。俗话说: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可以说宝宝的这次危机,从他被孕育出来的那一刻就刻在了他的“成长基因”中。
在怀胎十月的出生危机中,宝宝必须和妈妈相互相聚,经过长长狭窄的产道,漫长的时间等待,孕期中可能出现的诸多危险,宝宝才能最终和妈妈相聚。
十个月、四十周、300天的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里,孩子将时时刻刻处在出生危机的“忧虑”中,即使到了出生当天,分娩过程中遇到的小麻烦都有可能给妈妈和宝宝带来危险。
仔细想一想,孕期宝宝“敲敲门”和妈妈打过的招呼,何尝不是因为对出生危机的担心,而向妈妈索求的安慰?
★危机二:8个月,忧虑危机:看不到妈妈,是不是妈妈就不在了?
许多宝妈在有了小宝宝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
当宝宝进入七八个月大的时候,突然会变得很躁动,就连情绪都会时常变得不稳定,妈妈一会不在跟前,宝宝就会哭得声嘶力竭,只有妈妈回来,亲自抱在怀里安慰一会才能好。
这其实是因为宝宝已经度过了前一个“危机阶段”,认知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们在心中已经能够在爸爸、妈妈、陌生人之间做出分辨。同时他们已经学会了一种“专属”于成年人的情绪:焦虑。
当妈妈不在眼前的时候,他们会担心是不是看不到妈妈就说明妈妈不会回来了。别看宝宝这时候不会说话,但他们的微妙反应就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最好办法。
皱眉头:讨厌陌生人,要妈妈。
握拳头:好烦呀,妈妈怎么还不来。
撇嘴角:妈妈再不回来人家就要委屈地哭出来了。
哭出来:妈妈我都哭了,你快回来吧。
★危机三:1.5岁到3岁,否定危机:不听你的,我看到的都是我的
有经历的宝妈们一定不会忘记宝宝的这个时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宝宝突然变成了说“不”大王,不管看到什么事情都会下意识地给出“否定意见”。
替孩子将鞋穿上,孩子下一秒就把鞋子甩出去,非得要自己穿;明明前一秒和小朋友还玩得好好地,紧接着就抢过人家的玩具“理直气壮”地撒谎说是自己的。
心理学上将宝宝的这个阶段称为宝宝的“三岁魔鬼期”,这时宝宝的自我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们极力地想要证明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小大人”,同时不断试探“自我”和周围“环境”,来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安全。因而会做出上面那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举动。
这个时候恰逢宝宝上幼儿园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没有好好应对,孩子入园后的焦虑将会和这个“否定危机”交织在一起,给宝妈带来更大的麻烦,甚至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父母想帮助宝宝度过这三个危机,首先从宝宝的发育出发
专家指出,宝宝的这三个危机阶段表面上看起来截然不同,实际上是“生理我”和“心理我”不断配合的过程。
★出生危机
医学上发现,宝宝其实从孕七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来到世界的准备。为了这场“难得的旅行”,他早早地就从妈妈的身体内获取了抗体细胞,储存了未来六个月可能会用到的铁元素(六个月后由妈妈人为添加含铁辅食)。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宝宝的“生理我”和“心理我”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忧虑危机
虽说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但这种认识能力毕竟有限,他们生理上的限制不能为“心理我”提供更准确的判断依据。这就导致他们在看不到妈妈的时候做出“妈妈不在了”的误判,然后哭出来。
★否定危机
有许多妈妈反应,这个时候的宝宝就像是撒了欢一样,看到什么的东西都感到特别大的兴趣。其实这正是因为“生理我”发育太快,“心理我”没有跟上的原因。“心理我”为了跟上“生理我”的发展,就会刻意强调自己的存在,表现出来就是对见到的东西表示否定。
法国心理学家:想让孩子顺利度过“危机阶段”,首先要会做“容器”
为此,法国心理学家为父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父母除了要提供爱,还要学会做一个“容器”。只有装得下孩子所面对的冲击,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学习阶段”遇到的危机。
这个理论就是容器理论。
父母能承受外界传递过来的焦虑,做到不被焦虑打倒。接下来将这些信息先行处理消化,将其中最正面积极的一面,反馈给孩子。
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将打雷当成外界的焦虑,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孩子的耳朵捂起来,自己先默默接受雷声,然后将雷声中最正面的一面传递给孩子:“打雷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没关系的宝贝,安静地睡吧。”
为了让父母能够更好地发挥这个容器的功能,他将方法总结为三个步骤:接受自己,降低预期,扩大心理容量。
接受自己是说父母要尝试接受自己,这样才会更好地和宝宝产生共情,为宝宝顺利度过危机阶段做好身为父母的准备;
降低预期是说父母不要对孩子抱有太高的希望,学会接受孩子身上的不完美,鼓励的价值要远高于抱怨;
扩大心理容量是说父母要尽可能多地容纳孩子,包容孩子,保持一颗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心。
只有做到这些,孩子才能顺利地度过成长的三次危机,健康茁壮地成长。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