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半夜打游戏怎么办?
有些父母可能会开启“说教模式”,对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感化孩子让他听话。
还有些父母可能会大发脾气,没收孩子的游戏设备,来场“混合双打”,用强硬的方式,逼迫孩子不会再犯。
然而一位福建爸爸却用另一种方式,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这天儿子又一次玩游戏到凌晨2点,爸爸发现后,没有对孩子发火,也没有讲道理,而是带他到了附近的一个小市场。
还不到凌晨3点,商贩们已经开始忙碌了,有位卖早点的阿姨告诉男孩,因为常年的风吹日晒,自己的手皴裂得像老树皮,一到冬天就裂口子。
有位卖菜的老大爷告诉他,因为没上过学、不识字,自己不会用微信,连扫码收款都搞不懂,都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回去的路上,男孩幡然悔悟,觉得自己应该好好读书,不应该彻夜打游戏,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父亲没讲过一句道理,也没有责骂孩子一句,但却起到了最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界上最无效的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讲道理、发脾气是低层次家长的“惯用手段”,而那些高层次的家长,会主动成为孩子的领路人。
对娃讲道理、发脾气,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心理学中有条著名的定律叫“55387定律”,意思是,当我们和某人说话时,对方能感知到的,是55%的形象和38%的眼神和语气,以及7%的具体内容。
换句话说,当我们对孩子讲道理、发脾气时,孩子往往会更在意我们愤怒的形象和语气,真正接收到的实质内容,只有7%。
有次朋友带娃来我家做客,两个孩子因为争抢玩具打了起来,情急之下,儿子居然把朋友家孩子推倒在了地上。
眼看孩子如此“顽劣”,我愤怒地对他讲起了道理,孩子开始时嚎啕大哭,紧接着变得委屈巴巴,最后主动承认起了错误,还向朋友家孩子道了歉。
等朋友走后,我询问孩子学会了什么道理,孩子却只是茫然地摇了摇头,小声说道“不能打人,打人妈妈会生气”。
我自以为对孩子苦口婆心说了一番大道理,讲解地清楚明白,可对孩子而言,他接收到的信息却寥寥无几,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打人妈妈会生气”,而这就是因为“55387定律”,孩子不会关心家长所讲的大道理是什么内容,只会记得家长愤怒的外在形象和语气。
家长的道理,不是孩子的道理
祝英台的妈妈曾反复告诫她:贫贱夫妻百事哀,你还年轻不懂事,男人有钱才重要,你要相信妈妈。
可她每讲一句话,祝英台心里都有一万句吐槽:怎么可能贫贱夫妻百事哀,村口王大妈不是过得很快乐吗?没有钱,也能一样开心啊?
而我们对孩子讲道理也是同理,成年人的价值观念与孩子有根本性的不同,认知上也有极大的偏差,在孩子看来,家长讲的道理本来就没有道理。
如果我们用自身的价值观念来评判孩子,为他们讲道理,很容易就会陷入这样的“祝英台陷阱”中。
孩子听到父母的大道理,心中所思所想都是如何反驳,怎样进行对抗,而在这样的沟通之下,讲道理起到的教育效果,自然寥寥无几。
高层次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领路人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母亲夹着烟坐电梯,随手把烟头扔在地上,女儿紧紧跟在后面,学得有模有样;
父亲领着儿子走在马路上,将喝完的饮料罐随手一扔,孩子也跟着照做;
父亲对他人大呼小叫,挥舞拳头,年幼的孩子也攥紧拳头,露出恶狠狠的表情;
母亲冲着他人爆粗口,大声斥骂,孩子也竖起了中指,情绪失控。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往往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
所以与其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讲道理,对他们大发脾气,倒不如成为孩子的领路人,用“身教”来代替“言传”。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将自身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但却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孩子的光,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指引方向。
结语:
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讲道理、发脾气都不是上策,高层次的家长,应该用“行动”代替“说教”,成为孩子的领路人。
如果家长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做到“行不言之教”,那么孩子自然可以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获得真正的“大道理”,这比讲道理、发脾气更有效。
今日话题:你平时会对孩子讲道理、发脾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