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教育的危害能不能在孩子二年级体现出来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不教育的危害一定能在孩子长大后马上体现出来!
超前教育这个北欧的概念,怎么会在我们国内有市场?
这简直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教育本来就是自上而下的传导,当大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时,大人会舍得让孩子不接受超前教育吗?
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就我自己的观察来看,内卷其实已经慢慢渗透到了这些小孩子的身上。
不然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去年会突然出现“双减”,禁止给中小学生补课。
原因其实挺简单的,就是因为给中小学生补课这一现象太过频繁了,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差距和分化,“双减”才横空出世,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不同群体孩子之间的差距。
对中产和一般家庭来说,双减是把他们之间孩子的差距,慢慢缩小了。
双减一出,现在还能请得起补习的,那就只有一对一性质的私教了,这对中产和一般家庭的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那超前教育的危害在哪里呢?
在芬兰,人们主张对孩子实行素质教育,甚至会让孩子去体验不同的事物,会带孩子去森林闻树的味道,学习识别不同的生物品种等等。
芬兰教育认为,超前教育会扼杀小孩子的创新和好奇心。
而脑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学习能力最强,尤其是在三四岁乃至更小的时候,他们通过玩耍,能够更好建立起和世界的认知,对心理健康包括性格都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但芬兰乃至欧美这种的“轻松教学”,显然极其不适合我们。
虽然我们说应试教育会抹杀孩子的创新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应试教育仍然是教育公平化最大程度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特别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竞争的差异化所带来的财富分配的不均。
简单一点说就是,欧美特别是北欧地区的人,不管是高中学历还是大学学历,蓝领工人和白领之间的薪资差异比较小,这就在源头上杜绝了父母“鸡娃”的可能性。
因为对北欧的家长来说,孩子读不读大学,只要他足够勤奋和努力,基本上大家的生活物质水平都差不多,这也就没了竞争的动力。
但我们不同。
一个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和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踏入社会所能够找到的工作,差别可以说是巨大的,一个天一个地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基于此,国内父母望子成龙的底层驱动力源自哪里?
实际上就是“我为你好”。
事实上,现在国内的家长越来越重视超前教育,而不是越来越反感超前教育。
因为你不做,别的家长就会做,于是你的孩子就落后了,在这样的焦虑感下,父母于是只能选择跟进,选择“梭哈”。
他们没有放弃回头的权利,因为环境逼得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我朋友的大儿子,今年八岁了,每年仅仅是英语的辅导费用,就高达一万多。而朋友的儿子才上小学二年级,根本就没开始学英语。
我问朋友,孩子这么小,学英语学得懂吗?认得单词吗?
朋友说,他认识单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他对英语的兴趣,哪怕是简单地说两句口语,让英语伴随他有一个印象,这就足够了。
其实超前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此。
朋友的孩子想学击鼓,朋友就送他去学,几岁的孩子哪里懂得这些,但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多元化,培养孩子对学习新事物的兴趣,那么朋友就认为,这个钱花得是非常值当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现在我们的教育,也有慢慢偏向欧美的趋势。
例如我们现在的小学内容就越来越简单,到了初中难度又上了一级,而到了高中,立马就能卡死一大批人。
这就给了许多父母一个错觉,小学看着自己孩子的成绩还不错,语文数学都能考九十多分,但上了初中,就发现孩子只能七十多分,到了高中,又发现孩子直接门门不及格。
但那时候,父母再想用力,已经很难起到多大的作用了。
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说当下的教育是在麻痹家长的鸡娃方式。我想说的是,超前教育的一个好处就是,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对学习新事物感兴趣,并且还能够培养孩子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这非常非常重要。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几乎很难离开电子设备,因此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就特别重要,而自我管理的一个比较不错的方式其实就是“超前教育”。
让孩子在早期接受培训班,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早一点让孩子建立自我原则和边界感,这对孩子今后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提供很大裨益。
现在我们再来梳理一下,竞争的激烈性导致了教育的必然超前化,客观上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鸡娃的父母。
而北欧式的素质教育式的培养,则是建立在收入差距不大、竞争一般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和我们没有任何可比性。
基于此,在未来鸡娃可能会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分配的机制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