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能发现很多二胎家庭中,老大都普遍更爱妈妈。
就拿我家来举例,女儿之之就比弟弟要更贴心。每次她有好吃的零食或者是好玩的事情,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我,并且让我一起参与。跟老公吵架时,女儿也必然会更维护我。
连老公都有些吃味:“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小情人,你可倒好,十足的妈宝女。”
后面跟朋友闲聊发现,原来不止是我家如此,周围有二胎的家庭,也多是老大更维护、更关心妈妈,这是为何呢?
“老大的日子,或许比我们想象中要惨”
老大普遍存在“成就型性格”
美国心理学家罗纳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中提过一个观点:
多胎家庭中,第一个出生的子女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会形成一种“成就型人格”。即努力在父母面前表现,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喜爱。
弟弟妹妹的出现,让老大有了“竞争意识”,让他认定:我只有做出一定的成绩,才值得被爱。在他们看来,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我有价值的时候,才来赢得关注。
老大的听话懂事,大部分是“被迫”的
美国加州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九成父母会不自觉对某个孩子偏爱,剩下的一成只是不愿意承认。
而在二胎家庭中,父母往往会更照顾家中的老二,“你是老大,要让着弟弟(妹妹)”这句话更是成为父母们经常教育老大时的“口头禅”。
本身拥有父母100%关爱的老大,如今要被弟弟(妹妹)分掉一半的爱,他们本身就会出现心理落差,如果父母还一直要求孩子谦让,往往就会加重其内心的恐慌感和失衡感。
这种心态往往就会导致老大习惯性迁就和讨好父母。特别是家里的妈妈,更是成为了老大们“讨好”的对象。
所以,在妈妈们看来,会觉得家里的老大特别听话懂事,殊不知这是孩子用“委屈自己”换来的。
看完上面这些,不知道父母有没有感觉鼻酸。但实际生活中,老大的日子可能过得更惨,寥寥几语,并不足以概括。
“老大模式”,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长期在不平等的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更容易出现“匮乏感”
《少年说》中有一个女孩叫丛新宇,她就是典型的在“老大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丛新宇有个九岁的妹妹,自从妹妹出生,爸妈生活的重心就全放在妹妹身上,她几乎看不到妈妈的身影,还会忘记放学接自己的约定。
在天台上,女孩带着哭腔对着妈妈恳求,能不能分一点时间给自己。
结果台下的妈妈不仅没正面回应,还企图说服女儿理解自己:“妹妹还小,可能妈妈会关爱她更多一点。”
女儿哽咽着说:“我知道,我不奢求什么,你们就分一点点给我好吗?“
看着小女孩小心翼翼乞求的样子,作为母亲的我,内心异常复杂,她内心的委屈该有多严重呢。
在这种原生家庭中长大,孩子往往容易出现匮乏感,她们始终没办法安心下来,一生都在寻求关爱中度过,时刻都要像别人反复确认我是否正在被爱着。
2、社交关系受到阻碍
心理学家罗纳德.理查森提到:“虽然老大容易取得成就,在人际方面却很糟糕,因为他们把恶劣的同胞竞争移情到人际关系上。”
老大模式,让孩子们活在“竞争”中,她们总是特别害怕自己的爱被分走,所以会对朋友的要求会更高。
一旦发现对方接触了新的小伙伴或者跟其他人走得近,她便会出现一种“背叛感”和“危机感”,试图控制对方的生活。
这种窒息的相处模式,往往容易令朋友敬而远之。
3、难以进入亲密关系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从小跟父母关系不亲近的孩子,他们以后的恋爱和婚姻往往容易受到影响。
因为这类小孩从小没和父母之间建立起依恋关系,这是他们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来源。
老大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小孩,他们和父母之间若即若离,以至于他们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也会忍不住反复试探和猜忌,担心得不到对方全部的爱。
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的伴侣同样是家里的老大,那么双方容易因为争夺关系的主导权而发生矛盾,彼此都不愿意让步,导致感情也慢慢消磨殆尽。
老大其实更需要父母的偏爱
上述提了这么多,就是想让父母能够多多关注老大的成长,他们或许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偏爱。
关于这一点,想到之前听说过的孙俪一家的故事。
她在生了二胎以后,也始终给老大更多的关注。不仅把妹妹的命名权交给老大,还在妹妹的百日宴上,也写上哥哥的名字,给两个孩子一起庆祝。
这种做法,往往能给足老大安全感,让他们明白:即使有了弟弟和妹妹,爸妈对你的关爱也不会因此减少,所以你大可坦然生活。
而处理好老大危机,其实更有利于手足关系的友好建立,亲子关系也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