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
生于贫困农村家庭;
靠奖学金上完中学,考上名校计算机专业;
毕业得到大厂offer;
工作6年薪水涨了8倍;
这是一个小镇做题家挣到百万年薪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大J职介所”的第一位访谈嘉宾:Jim。某大厂计算机工程师,现居上海。
“哈哈,不要取笑,我老家都叫我小名,就是进了公司以后,随大溜必须有个英文名。”他呵呵笑着。
他说,其实自己连“小镇做题家”都算不上,不如说是“农村”做题家,所谓“成功”首先是学对了专业,当对了码农,入对了行。
18岁前他拼了命地学习,拼了命地考试,但真在高考结束选专业的时候,他只是“随意网上查了一下说计算机好就业,玩过一点游戏,知道这个东西有点酷,是硬技能,以后好找工作,就填了。”
至今仍在务农的父亲,想让儿子学那种一毕业就能找到工作,最好是公务员、医生,或者穿西装打领带坐办公室的工作。他担心家里好不容易出一个名牌大学生,毕业只能去网吧上班,或者修电脑啥的。
但一向说一不二的父亲,这次让儿子自己做了决定。
今年是Jim毕业第8年,在前2年的一次晋升中,他已经成为了公司内较年轻的技术经理,成了少年同伴们中第一个年入百万的人。
Jim的故事和千千万万的程序员是很相似的,他经历了什么?如今这条道路还行得通吗?我们做了这篇采访。
01
“小镇做题家”的选择
—
2014年拿着科班、名校研究生履历,Jim把大厂offer拿个了遍,最后选择一家在当时不算大,但他预测几年内会进入上升期的“预备大厂”。
我问他怎么预测的?一毕业就能进BAT,放到现在还算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他说:我害怕。
2014年,移动互联网行业虽然很繁荣,但他预感到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顶级大厂可能很快就出现人才饱和、晋升困难的情况;就是这股感觉推着他转身去了一间在他看来,更有发展空间的公司。
“我们这样的人,从小就有一种不安全感,总要自我怀疑,一毕业就要想着怎么把失业时间延后的。”
当然,现在年薪百万并不能证明Jim选的一定是最佳选项,当年真进了BAT,他也未必会被淘汰,万一杀出重围可能收入更高。但这是一个符合他本性的选择,既然有深入骨髓的不安,就给自己一个更有安全感的选项。
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关键决策:进最火的行业,但不一定去眼下最好的公司,程序员的黄金年龄就10年,实实在在干活的机会,比“行业顶尖”的光环更重要。(文中提到的涨薪,有一部分就是公司激励他的股票)
02
“码农”到底是干什么的?
—
程序员,自称码农,干活也确实是面朝屏幕背朝天,眼前一亩三分地里除了键盘就是鼠标。
996、007是常态,每天上班晚,下班更晚。
Jim说,工作主要两个阶段,入门阶段,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实现需求,保障运行。
日常接触的人就是同小组成员(研发、测试);兄弟部门:产品(提需求的人),每天干的工作就是:理解需求+讨论需求+写代码(实现需求)+上线(验证需求到底实现没有)。
这个阶段的码农们,所有的工作就是围绕“需求”,也就是解决我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例如点个外卖,在我们普通人看来,需求就是:
看看附近有哪些可以吃的,选个想吃的,下单等着送来。
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要拆成给码农的需求,可就复杂多了,至少要包括:
1、用户附近有哪些店,将附近的门店信息都展示到手机上:让人查看;
2、选择一个门店,进去后查看具体的菜品;
3、选择其中1~N个菜品,进行下单、支付(其中还有打折);
4、服务器收到支付过的订单信息,将菜品信息通知给店家;
5、服务器调度外卖骑手,告知订单信息;
6、外卖骑手收到配送单,根据配送单信息到指定店家取菜;
7、外卖骑手取到菜,根据配送单信息将菜送到用户手中。
再深入一点,每个基础需求,还有进一步附加的需求:比如,附近那么多店,是按距离远近排列,还是要好评度排列,还是按平台推广规则排列……
每一步需要通过若干行代码实现,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了,都可能让用户点餐不顺利,商家生意遭受损失。“码农”们就要开始纠错,找到错误,修正问题。
一定要说的是,这个工作并不酷,绝大多数时候一点高科技感都没有,还相当的无聊,跟世界上其它99%的工作一样无聊。
Jim说:在基层当“码农”,做的就是这些看得见的工作。
只要你技术过硬,就基本没有人际纠纷,单纯、就事论事,是挺舒服的靠本事吃饭的典型工作。
工作前几年,还经常和同事一起出去自驾
一般到工作5年以后,就要想办法努力晋升,进入管理序列(一个成熟互联网企业一般都会提供清晰的晋升体系,但仍然很难。)
他表示,自己几乎可以说是全年无休地工作,所以用了3年就当上小领导,现在基本不需要自己编程写代码了,这个阶段考验人的,就和其它各个行业的管理岗位,没有很大不同了。
比如和上下级直接的沟通能力,更高效的解决问题能力(比如最快的时间找到解决技术故障的办法)、规划、决策、培养人才的能力,一边需要学习更多跟本业务相关的知识,还要学习最新的技术知识、保证自己的基础能力不落后。
当工作越来越难被量化、定性,也就越难。这一点在各行各业基本一样。
比如,Jim最近花了好几个月的周末准备一个重要的内部讲座,他说自己是生性沉默的人,有一天做培训成为了他工作的新要求,走到这一步完全是在突破舒适圈,但为了晋升,这些都是必经之路。
03
我在工作里失去了什么?
—
-梦想?
工作给了你百万年薪,那工作夺走了什么呢?
Jim愣了一会儿,给不出答案,我突然问他,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啊?
他哦了一声,说,“对,想起来了”。
中学时期最喜欢历史课,最大的梦想是写武侠小说,当时和堂哥一起在起点中文网日更小说,等大佬挖掘拍成电影,继续写小说。
后来高考压力大了,只能扔掉历史课本和小说了,他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只知道分数、分数、分数的书呆子。但他对此没有感到可惜。
放弃了一个从小到大的兴趣,对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惜的,更不会恨父母不能支持。
迫切渴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是他们这群,在贫困地区长大的孩子更巨大的梦想。
中学时他很爱听歌,因为买不起磁带,就用废旧的磁带去到处录自己喜欢的歌
-累、压力、内卷?
互联网行业的高薪,基本也是跟高强度的工作挂钩的。
996、007、30岁就猛退的发际线,这些在Jim看来都不算什么,跟从小吃过的苦比起来,现在有可能奋斗的位置,就已经很好了。
真要说压力,他总觉得压力是自己给的:“上高中的时候,我们按成绩分宿舍条件,成绩好住4人独卫宿舍,期末考成绩差了就得搬出去,换另一个人进来,当时他就亲眼好朋友在烈日下一个人卷着铺盖挤进了8人间。他很怕丢脸,不敢考砸。”
工作后,他也陷入了“一旦停下来就会输”的惯性思维。
只要是有晋升的名额,他就第一个争取,调岗安排到哪就去哪,工作8年,已经分别在北上广深都搬过家了,虽然一切结果看起来还不错,但他隐约觉得自己越来越工具人。
最近一次的晋升,PPT还是在老婆的产房外面写的,看一眼孩子,就飞北京准备年终述职。是有一点愧疚的,老婆剖腹产大出血住在医院,但脑子很快就被可能还不足够完美的ppt、可能赶不及的航班时间淹没了。
那一天,他着急忙慌到了北京,却发现自己看差了日期,汇报在下一周,竟然就这样,错过了好好抱抱儿子的机会,错过了在妻子面前做个称职丈夫的机会……
“我有时候也会疑惑,我这样一直来不及下去,会不会错过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明明当初想说赚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但是一年只见一次面了,电话都打得少了。
会不会再不努力,突然有一天就在来不及里被大龄劝退了,明明是拒绝内卷的,但自己就是亲自造成这过度竞争的行业中的一员啊。”
-35岁就被淘汰?
有人说互联网行业只属于年轻人,35岁以后只有十分之一的码农能顺利进阶管理层,剩下会被大厂淘汰,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可怕中年危机——这个传闻Jim当然也听过。
他笑称:“我爸爸现在还会突然给我来个电话,说,你快35岁了啊,过了35就不能考公务员了。”
他说:选择做“码农”,相比较于公务员、教师等工作当然“不长久”,年龄焦虑是存在的,但也是被过度渲染的。
大家喜欢看反转,看到高薪大厂员工送外卖,这样的新闻传播的速度就更快。
其实放眼全世界,35岁以上的计算机工程师大有人在,只是互联网行业在中国发展也就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确实很难看到大批40岁以后的人具体在做什么,所以不要还没入行就拿来吓唬自己。
他自嘲以后真干不了了,也可以转身去做外卖,开滴滴、回老家开小吃店。(至少当几年码农肯定是有一定存款的)
04
假如别家娃想当“码农”
—
我问Jim,他的职业成功可以复制么,他说“我不能算成功,但是走我这条路是可以的。”
他相信,计算机可能是过去10年,甚至是未来10年,最适合普通家庭孩子选择的专业。
大概率互联网行业不会再疯狂繁荣野蛮增长了,大厂的高薪神话很难被复制了,但新的行业新的机会其实一直在诞生。各国之间除了经济就是科技的较量。
比如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就透露出的几个信号:新能源、芯片国产化、操作系统国产化,他相信国家的科技是大有前景的。
而且这些专业,可以完全依赖于个人学习积累,不非要仰赖家庭资源的支持,即使不是最顶尖的大学,只要沉下心来学习,就能习得一技之长。
相比自己大学舍友,有的进入了政府,有的学了金融,目前在行业里都做到了挺不错的位置,尽管已经是985、211文凭,但在很多行业中,仍然很需要父母人脉、资源的支持。
而他自己和身边这一大群和他出身相似、成长相似的同行,都是靠自己。
工作8年,他每天都保持工作十几小时,这是他认为的为数不多,以自己的技术为核心,产出结果为导向的工作,竞争相对公平,同事之间的合作挺简单直接的,不太存在尔虞我诈,而且收入还可以。
很适合我这种不爱说话、没有太多交友技巧的“书呆子”。
05
假如我家娃想当”码农”
—
我问Jim,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进互联网行业,他说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绝对支持,同时也更希望,这个行业未来能更人性,不那么效率至上。
同时自己目前孩子还太小(不到三岁),太宏远的规划谈不上,但有两点他很清晰。
1、不为了考试好付出太多代价
Jim当年为了考高分,本质上并没有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喜欢语文、历史的他,但却因为这两门学科拉分不够明显,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英语、数学这些靠技巧就可以拉分的科目。
这样的思维对工作的影响就是非常依赖外驱力(一旦撤走了奖金、晋升,可能很难做到这么全情投入,而且一旦不顺利,就会陷入芜杂和厌烦情绪)。
在竞争中人会变得没活力,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就更不自信了,很难和人合作,共同进步。
一些很难改变的习惯,比如用久了的包舍不得换。(手是妈妈的哈)
2、只要终身学习的热情,将来干什么不重要
Jim说自己赶上了大学扩招的红利,其实根本算不上学习能力强。
他唯一能为孩子“规划”的就是带着学习的热情和模样感染孩子。
他经常上网看一些同行科技大佬,他们不是带孩子直接学编程,而是在家和孩子拆解旧电器,动手组装电脑,修坏掉的家具,孩子喜欢漫威,就动手做一套超酷的超级英雄翅膀。
也就是说,刷题刷不出竞争力了,创新能力就是从这些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事情中学到的。
目前计算机已经实现的各行各业的跨界,比如科技和农业的结合;
比如,现在绘画专业已经成了很难找工作的专业,但孩子还是喜欢画画的话,除了当老师、艺术家,数字媒体艺术,也是一个新的就业方向。
至于孩子要不要也学计算机,不重要,“这一代孩子长大很可能人人都有编程的能力,但绝不是人人都需要成为码农。“
看看发达国家就知道了,编程能力相当普及,像刚刚开始有电脑的时候,人人需要学会打字一样。它和其他技能是一样的,可以习得的。会编程,也只是多了一门解决具体的问题的能力而已。
甚至你不需要学计算机,也能入行,比如产品经理、网络运营,hr等等工作的变种。
至于,什么样的孩子能学好计算机,他说,数学、英语能力要有,但没有想象中复杂,真正的技术能力提升要靠实际工作项目经验的积累,所以得让孩子学点计算机之外的学科,开拓视野和知识面。
人工智能突飞猛进,计算机越来越会计算,所以人得努力去学那些无法计算的东西。
06
小镇做题家的“江湖”
—
采访结束了,我一面整理稿件,一面想起了Jim的武侠梦,他的确没有实现自己的武侠梦想,甚至没有为此执着过。
但敲完这篇稿子,我倒突然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靠着“傻勤奋”,从十八线小农村走到帝都魔都,从孤军奋战到携家带口,一路拼搏的小镇青年,俨然便有了那么几分江湖侠客仗剑天涯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