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现在的社会,那就是“卷”,从上学开始一直到就业,一直生活在“内卷”的环境中,尤其是教育内卷更为严重,中小学各种补课班压得学生和家长喘不过气来。
其实很多家长也是无可奈何,毕竟想要以后有出息,考个好大学很重要,因此只能咬着牙去坚持,但是现在上大学绝不是终点,随着学历含金量不断缩水,考研读博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可能很多人觉得考研考博是最难的,其实考试难毕业更难,尤其是博士生想毕业更是难上加难,稍有差池就会被延毕,有个好导师还能稍微轻松一些,不过华中科大的一名教授却因“博导十年无人顺利毕业”的标签走入风口浪尖。
当博导十年无人毕业,华中科大一教授遭吐槽,知情人透露延毕真相
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实力强悍的高校,是很多学子向往的高等学府,还有很多考研考博的学生报考该校,但是该校的一名教授却成为了反面教材,给学校抹了黑。
这名教授名叫陈汉华,是一名博士生导师,而且担任博导已经十年的时间了,按道理来说应该培养出了很多的博士,但在他手下的博士生却没有一人顺利毕业的,延毕成了他的教学风格。
那么学生集体延毕的背后究竟都发生了什么呢?据学生表示,陈教授经常卡着不让博士毕业,即使已经达到了毕业的标准,也很难得到陈教授的认可,最终只能选择离开,曾经有一学期他指导的5名博士都纷纷转走,为此还惊动了学校。
如果说卡毕业是严格的话,那么他对学生进行“标签化”就无法理解了,经常用一些言语去打击和贬低学生,其中包括“你综合能力不行”“别人都能干,你不行”等等,这种消极的语言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而且他的教学能力也遭到了学生的质疑,比如论文指导的时候,直接指出“你这里不行”,但是却又说不出所以然,只能说“我说不出应该怎样,但就是要改”的话,这让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他却在一旁沾沾自喜。
另外还有学生指出他人品不行,是个“两面人”,当学生还未到他名下的时候说尽好话,给出各种承诺,等到了他名下后又置之不理,翻脸比翻书都快。
正是在各种原因之下,他担任博导10年的时间里,没有学生顺利毕业,延毕都是常事,还有很多学生从他名下转走,如此博导还真是头回见。
究竟是学生能力不足,还是导师故意为之?网友对此看法不一
能够念到博士的学生能力和努力程度是值得认可的,但是博士想毕业确实不容易,各种标准和要求让学生疲于奔命,但是当博导十年自己带的学生都没有顺利毕业的,那么究竟是学生不行还是老师不行呢?网友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大部分网友是站在学生这一方的,从学生的吐槽来看,陈教授的教学能力并不出众,有种“茶壶煮饺子”的感觉,可能是个好博士,但未必是个好博导,而且在人品上确实不咋地,各种卡毕业、言语打击等都透露出品行上的偏差。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博士本身就是难毕业的,导师自然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最终还是看学生能力,如果能力拔尖的话怎么卡都不怕,说到底还是学生自己不够优秀。
但是笔者认为,导师和学生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传授知识、帮助学生顺利毕业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当出现了学生延毕的情况,那么导师就应该自省,而不是固执己见。
而且学生本身就需要导师的引导,可能每个导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但既然作为老师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有成绩了,老师脸上也有光不是吗?
博士本身就是毕业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也是导师应承担的职责
读博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学生需要付出的努力是超乎想象的,尤其是到了毕业的时候,既要做好手头工作,又要准备毕业事宜,忙得焦头烂额是常态。
那么此时导师就应该起到助推作用,认真对待学生的毕业论文,帮助他们查缺补漏,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整改意见,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找方法,不然博导就失去了他的意义。
当然博士毕业除了论文外还有很多要求,导师要时刻提点学生,将这些要求贯穿在学习生活中,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和科研规划,以朋友和老师的身份帮助学生成长,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导师应该做的。
【笔者寄语】读博靠努力也靠天赋,可博导的职责也很重,虽然博导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科研项目,但依然要承担起老师的职责,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毕业的标准,如果学生出现延毕的情况,应当及时从自身上找原因,并和学生一起去提升能力,而不是想着甩锅,希望所有的导师都能够认清自己的职责,做到真正的“为人师表”。
今日话题:你觉得这位博导责任有多大?欢迎留言分享与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