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儿科学界,王晓燕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一个个沉甸甸的头衔,彰显着她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万千家长心中,王晓燕是祛除病痛、点燃希望的明灯。她妙手仁心、慈爱有加,对接诊的每一名患儿,她总是想方设法制订合理的诊治方案,以期用最少的费用解除孩子的痛苦。从医37年来,她始终怀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做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深耕细作37年,她把韶华奉献给中医儿科事业
在我国,儿科医生紧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儿科累、风险大、成本高,是业界公认的现实。但王晓燕从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扎根儿科,从风华正茂的少女到德高望重的专家,一干就是37年。1985年大学毕业后,王晓燕来到郑州市中医院儿科工作。怀着对中医儿科事业的无限热忱,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岗位上不断成长进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2006年,她担任儿科主任,在她的带领下,科室相继建设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她本人还兼任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儿科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在37年的临床工作中,她始终贯彻“中西合璧、防治一体、内外兼施、用心护童”的科室宗旨。曾师从全国著名儿科泰斗刘弼臣教授、马融教授,并深得其言传身教,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擅长诊治小儿咳嗽、厌食、抽动症、小儿女科等疾病。临床辨证丝丝入扣,知常达变。不但精于辨证施治,且主张辨证、辨质及辨病三结合。治疗用药因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多采用法取中庸、性不偏依的“和”法,和其不和,以缓济急,以巧取胜。小儿年幼无知,依从性差,中药汤剂口感苦难于喂服,注射剂因疼痛难于接受,王晓燕积极挖掘创新开展中医特色外治途径,带领科室开展了膏药贴敷、中药结肠滴注、香囊、中药熏蒸、穴位埋线、推拿按摩等技术,并研制出简、验、廉、便的丸散煎煮特色制剂,受到家长及患儿的认可和好评。
王晓燕主持科研课题近20项,多次获省市厅局科研奖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写医学专著六部,获发明专利1项、使用新型专利4项。作为郑州市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她带领大家制定了郑州市“手足口病中医诊疗常规”及“儿童新冠肺炎防治指南”。她的“伏九天,贴敷防治小儿哮喘技术推广应用”及“三阳清解煎剂结肠滴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技术推广应用”项目获批郑州市科技惠民计划,毫无保留的把这些技术传播于基层,以惠及广大民众。“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获批郑州市名医支持培养项目,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她的慈爱和温柔,是家长的“定心丸”
在旁人看来,儿科临床工作是异常单调、枯燥和艰辛的。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又加上生病,多数说不清楚哪里不舒服,医生很难与孩子交流;患儿不配合医生检查,又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相比成人,小儿病情变化快,风险更大,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再加之患儿哭闹,环境嘈杂,这都要求儿科医生有着非同常人的耐心、热情和奉献精神。而这些优秀的特质,在王晓燕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日复一日接诊哭闹的患儿,还是接待心急如焚的家长,她始终以“医者父母心,悬壶济患儿”的一片赤诚对待。她慈爱的笑容和温柔的话语,仿若镇定剂,家长们常说,“无论有多着急多担心,一看到王主任,我们就安心了,大家都知道她一定会尽心尽力给孩子看病。”
近年来,小儿抽动障碍的发病逐年增多。使用西药治疗,长期大量用药可出现扭转痉挛等副作用。王晓燕潜心研究中医治疗此病的途径,提出了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为素有“伏邪(伏风、伏痰)”,外感风邪、内伤七情、饮食而诱发,提出了从“伏邪”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观点。认为在治疗该病过程中应该以平抑肝风、熄风止痉以及疏肝柔肝、祛痰活血为其主要治疗原则,结合患儿的临床不同表现进行辨证治疗和用药。
2021年底,有一对父母慕名找到了王晓燕,他们的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已有半年之久,多方求医,效果不佳。听说中医药治疗抽动症效果很好,于是来到郑州市中医院儿科求助。王晓燕对孩子进行了中医辨证治疗,除汤药外还辅以耳穴压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生活调理和饮食指导,并进行心理疏导,治疗两个月后,孩子症状完全消失。由于疗效显著,王晓燕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美名传遍大江南北。这些年来,郑州市中医院儿科接诊的抽动症患儿遍布全国各地,包括新疆、内蒙等边远省份。王晓燕本人也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儿童抽动障碍诊疗指南”的修订工作。
坚持“六心”科训,真心付出收获真心回应
“爱心、细心、耐心、匠心、恒心、童心”是王晓燕为科室制定的科训,面对生病的患儿,王晓燕始终提倡“朋友式”、“鼓励式”的治疗方式,“儿科医生要与小患者们做朋友,主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还要经常夸奖,使他们得到精神满足,这样能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曾有一名小患者,因为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智力落后、言语含糊不清,且身体免疫力低下,经常生病吃药打针,但效果不太理想,家长找到王晓燕想尝试一下中医治疗。经过沟通,王晓燕得知,孩子十分抗拒吃药,家长很担心孩子能不能顺利服下中药。于是,王晓燕将孩子拉到身边鼓励,“我知道你是最棒的,这点苦对你来说根本就不算个事,我相信你一定能乖乖吃下去!”这鼓励对于成年人来说过于简单,到底能不能有用,家长也颇有疑虑。但孩子回家后真的乖乖地把药吃掉了。尽管中间很多次他咽下去又吐了出来,但他每次都强迫自己再往下咽。这让孩子父母倍感惊讶。王晓燕解释说,这类孩子因为缺少沟通、关心、自信,所以心思更加敏感,往往简单的关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她的这番话,也让患儿的父母深深反思。
在之后的治疗中,每次来医院拿药,孩子总是开心地围着王晓燕转。“这孩子怎么来医院这么兴奋呢?”原来,孩子因为智力低下且语言不清,经常遭别人嫌弃,父母也很少带他外出,去医院就成了他为数不多的外出活动。而王晓燕接诊时,每次都爱意满满地鼓励他、抚慰他,这更令孩子对去医院充满了快乐和期待。那一年的除夕夜,王晓燕值完班后准备回家,一出医院大门就看到孩子的父母在门口等着。她以为孩子出了什么状况,急切地跑了过去,才知道两人是因为下大雪,路途泥泞,他们想护送王晓燕回家。“每一分付出,都会有收获,每一颗真心,都会有回应”,那一刻,王晓燕忍不住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采访手记:
“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医者之道谓之德,是济世救民之仁心,谨慎负责之品德,毕生钻研之精神。而王晓燕正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大医精诚的赤子情怀,以毕生的精力心血护佑孩子们健康成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中医儿科专家的执着和坚守。(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