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单位,学会隐忍,最好别说以下四种话

01

《菜根谭》有言:“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人情是多变的,人生路是充满未知的。顺境逆境,都要学会让一让。忍住一时之气,避免争执不休,事态继续恶化。

单位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更进一步,不希望自己一直在底层。可是,职场的规则告诉我们,单位的结构类似于金字塔,能够当上司在顶端,数量不多。

因而,我们都要学会隐忍的功夫,不必因为三五两句话,毁掉了人际关系,为职业之路添堵。以下几种话,最好别说。

02

第一,不帮领导做决定,只提建议。

《资治通鉴》里记载,战国时期,魏文侯励精图治,对人才非常重视。

有一天,魏文侯问大臣李克:“我手下有两个人,一个是翟璜,一个是魏成。到底谁更适合当宰相呢?”

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选错了人,后果不堪设想。

当君王把选择权交到李克手里的时候,着实是重任在肩,也体现了自己的说话的分量。

李克回复:“下官长期在外地任职,不敢对宫内的事情,妄加议论。但是我有一个想法:判断一个人,看他身边的亲戚朋友,看他富贵、贫穷以及显赫、卑贱时候的表现。”

对于李克的话,魏文侯很满意。

显然,帮助上司作决定,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如果你的话和上司的想法一致,可能会带来“一言堂”;如果你的想法不同,可能会引起上司不安;如果你信口开河,就是不负责任;如果以后证明你的选择是错误的,你就是千古罪人。

对于决策的后果,你多想几个“假设”,就会打退堂鼓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不好办。但是你不能装聋作哑,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给上司一定的启发。

决定权,还是交给上司为好,你敲敲边鼓,就对了。

03

第二,不当面顶撞别人,学会留面子。

在单位上,你一定会遇到“看不惯”的人,也会遇到瞧不起你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

在工作中,意见相左的情况,时有发生。

你忍不住,要和别人对闹几句,表面上你占了便宜,很威风,实际上却留下了祸患。被你得罪的人,也许会和你对着干,明着不伤害你,但是在暗处监督你,随时打你的小报告,抓你的把柄。

因此,火气上来的时候,一定要忍一忍,给对方面子。哪怕对方冲撞了你,也不要对抗,而是笑脸相迎,或者安静地走开。

“放下面子去赚钱”,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能够百分百放下面子的人,并不多。得饶人处且饶人,彼此都好过。

越是人多的时候,越要隐忍,不要有过激的言语。

04

第三,不谈自己的成绩、收入,避免被嫉妒。

一个单位上,一群老同事,没有很大的级别区别,也没有巨大的功劳,但是工资待遇是不一样的。上司在发放奖励的时候,也会存在偏心的情况。

谈钱,最容易伤感情。职场上的钱,和地位、成绩、人脉等,密不可分。要是你不守口风,把自己得到的好处说出去了,一准会引起身边的人不满。

比方说,你和办公室里的三个人,一起做了某件事,但是上司只是奖励你一个人。事后,其他三个人会闹情绪,再后,就不会和你并肩作战了,甚至会抬杠。

走进单位,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对于自己的成绩,要保持低调,不要认为自己真的“劳苦功高”。任何一份成绩,都是集体的成绩,只是你牵了个头,功劳相对大一些。

想要持续出类拔萃,就要融入集体,而不是一直鹤立鸡群。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过于出众,就会出局。

05

第四,不直接指出别人的缺点,旁敲侧击。

后唐时期,唐明宗和大臣冯道谈论着这些年,国泰民安的喜事。唐明宗有些得意。

俗话说:“骄兵必败。”冯道看到了这一点,但是不好明说。因而,他转了一个弯,采取柔情的方式,提出:“先帝在位时,我和他一起外出。经过险要的地方,我总是担心马车会翻倒;因此小心拿住绳子。到了平地,我放开绳子,马就飞快地跑,结果马车翻了。”

唐明宗听到这番话,意识到,做事要小心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暗示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用某些事情打比分,对方领悟之后,就会顺着你的思路去想,按照你的说法去做。

因此,看到了别人的缺点,不要急着说出来,而是旁敲侧击,让对方自己去领悟,或者顺着你的说法去做事,从而发挥你的作用。

单位上,人与人走得很近时,就会暴露缺点,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起矛盾。把控言语的尺度,改变说话的方式,结局就不一样了。

06

古人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任何时候,都要有这样的观念:冷静三分钟,再开口说话;非必要的话,不要说,自己知道就好。

如果你不跳槽,在一个单位是要待很久的。总要做好长期打算,不要让人际关系,毁在几句话上。

宁愿无话,也别信口开河。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