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梅:搞教学,做实验,写论文,临港都特别适合我

【编者按】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今年,临港新片区即将迎来成立三周年。三年时光,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描绘的蓝图,正在飞速地实现。

而这一切,离不开在这片土地上奉献智慧、挥洒激情的人们。与临港共同成长,是临港的幸事,也是所有临港人的幸事。

临港新片区揭牌三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30位临港人,记录下他们与临港共同成长,描摹辉煌的故事。

像那些从市区搬到临港居住的人们一样,上海电力大学教授胡丹梅时不时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在临港那边生活,会不会有点闷啊?

胡丹梅总是笑着回答:不会呀,对我其实没什么影响。“对能不能出去玩这种事情,我的要求真的不是很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多有一些时间搞教学,能够多有一些时间做科研。”

——这是一个非常“理工女”的想法,也是胡丹梅的一贯风格。在得知上海电力大学即将创建临港校区的消息之后,胡丹梅和先生就决定:学校搬到哪里,就把家安在哪里,把通勤的时间节省下来用于工作。“你知道吗?临港这边的温度比上海市区能低两三度,尤其是夏天,海风吹过来,特别舒服。”

但风、风力、能源,对胡丹梅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凭海临风的舒适感,更是她科研的方向和重心。

潜心教学和科研,助力国家新能源建设

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们都知道,胡教授看起来斯文秀丽、平易近人,但她的课程,却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200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的胡丹梅,成了上海电力大学的教师,主讲《汽轮机原理》《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电力生产概论》等课程。

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三学生上的《汽轮机原理》是专业核心课程。“汽轮机是火电厂、核电厂最重要的设备,它的工作原理,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蒸汽流道结构的变化,将热能转化为动能,再转化为机械能。但它里面的实际运转情况,你看不见摸不着,全凭想象,学起来就非常费劲儿。”

那时多媒体教学还没有兴起,胡丹梅自己动手做了很多木质模具,甚至用纸张糊教具给学生们看,但效果并不显著。后来,她和课程组同事们做了一系列教学片,通过动画方式,将汽轮机进行结构拆解,一个一个部件地讲。后期,又建设了《汽轮机原理》慕课,10分钟左右一集,尽最大努力将课程知识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此期间,有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厂家也慷慨地将报废的大型汽轮机转子送给学校用于教学展示,解决了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大难题。“汽轮机转子放在我们校园里,学生们可以看到汽轮机内部的结构,到电厂实习的时候又能看到汽轮机的整机和辅机,再跟教学视频结合起来,这样再上课的时候就好理解多了。”

在胡丹梅和同事们多年的努力下,《汽轮机原理》课程先后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并首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是《汽轮机原理》课程中唯一一个“国家级一流”,也是上海电力大学目前为止四个“国家级一流”之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教、学相长,教、研相长,是胡丹梅一以贯之的自我要求。近年来,胡丹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重点创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委托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骨干荣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拥有8项国家专利技术;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EI收录。

对教学的热情,和对科研的热情,在胡丹梅的工作中相得益彰。她总能将最新鲜、最前沿的理论和案例带进课堂,作为学生研讨的素材,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她又将教学中获得的灵感、启发应用于科研,积极申请并承担科研项目,将自己研究成果的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扎根临港,携手新片区共同成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教学和科研的尽心尽力,当然也就意味着,胡丹梅留给休闲娱乐的时间非常有限。早在2017年,当得知学校要到临港建新校区之后,胡丹梅就和先生果断决定把家搬到临港,节省时间。“我们很庆幸这时孩子已经上了大学,我们除了工作就不用考虑其他的事情了。但是我们很多同事,要兼顾工作和家庭,确实是挺辛苦的。”

2018年上海电力大学搬到临港,胡丹梅也直接见证了4年来学校和临港的巨大变化。初到临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方便”:学校周边没有饭店、商场,连外卖都不在配送范围之内,要吃饭店得跑到两三公里之外;校门口只有一条公交线路,如果乘公交到市区,单程也要两个多小时;有的老师不得不两边通勤,就算有校车,单程也要一个半小时。为了避免把时间浪费在路上,胡丹梅索性申请租住在临港的人才公寓。

当然,临港新校区也有太多让师生们耳目一新的地方:新校区增加了教学楼、实验室,新建的智慧教室让学生在宿舍或家里也可以同时上课,住宿、餐饮、社团活动的品质都远远高于老校区,而三期建设中还有胡丹梅最期待的科研场所。此外,上海电力大学也迅速与临港当地能源单位建立联系,双方都很期待未来可以展开合作。

胡丹梅特别强调,其实最初的“不方便”只持续了一年左右。很快,学校和临港大道地铁站之间就有了班车;各种餐饮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附近的新天地商场开业,师生们吃饭娱乐都不用跑远了。“我听同事们最常提到的话题之一就是,哪里又有新店开业了,哪里又通公交了,好像每隔几天就有新的、好的东西出现。临港就给我这种欣欣向荣的感觉,特别年轻,特别有活力。”

在临港住了四年,胡丹梅笑言,现在回到市区反而会有点不适应,就觉得市区街道特别窄,人特别多,空气也不如临港这边好。“搞教学,做实验,写论文,临港都特别适合我。”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