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当你教育孩子时如果感到痛苦,那一定是用错了方法。”——简·尼尔森博士
养育男孩,真是辛苦的事情。又被儿子气到了,我感到疲乏无力、大脑空白、心绪不宁、脾气暴躁、坐立不安......
但我只是在进行自我伤害罢了,对儿子构不成威胁,他不会有因为我痛苦而有什么好的改变。
看了薛兆丰和董雨辉的一段访谈,对我有很大触动。
薛兆丰说,如果从来就知道人性是这样的,水是往下流的,石头是硬的,冰是冷的,出来看这个世界,你会很理解,知道这个世界的原因是什么。
董雨辉说,更广阔的认知以后,反而更加平静。
结合我生气的事情,是我对男孩的认知不够深刻,才时常对儿子表达不满情绪。要解决现状,不是去改变儿子,而是要提升自己。
我翻开一本男孩养育书籍,仔细阅读13-17岁这个阶段的描述,读着读着,默默流下了眼泪。原来,我认为的儿子有问题,放在这个年龄段,就是正常现象,是我用力过猛,导致互相伤害。
我反思了用力过猛的3个方面,给大家一个参考。
不要带着情绪给孩子提要求
同学们正在热火朝天的预习新学期课程,儿子却说要去学校一趟,还不告诉我去做什么。眼看假期已经过半,真为他的学习捏一把汗。
我质问他“你的计划完成得怎么样了?”他赶紧争辩“我写作业了!”
我就没看到他为学习努力过,他居然说写作业了,明显在敷衍我,我回呛他“写作业是一回事,能掌握才是重点。”
一路上儿子都没有说话,我一肚子怨气,把他放在学校门口,看都没看他一眼,径直离开。
一旦男孩进入徘徊者阶段,他看似肯定会并且下定了决心要让照顾他的人感到痛苦。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反抗权威,还会对每个要求置若罔闻,并且徘徊在尽可能远的地方。
其实,我带着情绪和儿子展开这样的对话,除了互相伤害,没有任何意义。他不会因为我的不满,而委屈齐全满足我的要求。
事实也是如此,儿子在学校参加社团活动,花费了3天时间, 没有学习。社团活动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宣泄,如果我无条件支持,之后再和他讨论学习问题,那就会顺理成章。
不要破坏孩子的节奏
老师要求尽快完成教育平台资料上传,儿子表示第二天有时间完成。可是,我左等右等,到第四天, 儿子才完成。
他是班里最后完成任务的一员,我怕他给班级拖后腿,又好担心老师来催我。期间,我反复查询资料完成情况,一次次都是失望,耐着性子催促了4次,他都无动于衷。
尽管徘徊者仍然需要来自成年人的帮助,却比以往更抗拒来自父母的付出。
后来,我知道他因为缺少一份机器人比赛证书,等了两天。但是他不屑于和我说遇到的难题,他一直在和同学进行沟通。
我开始把问题想得很简单,认为他手头资料齐全,上传是分分钟的事情,让我等待了那么长时间,就是故意和我作对。
其实,催促不会加快孩子的做事进度,只会让他更反感和急躁。我不必庸人自扰,不必强求孩子事事走在前面,允许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我就不会有过多担心。
不要侵犯孩子的隐私和空间
我看到儿子的书桌上有杯剩一点残渣的奶茶,一个箱子里放着一些饭菜垃圾,能闻到发酸的味道,我赶紧给他扔掉了。我担心这些腐败的食物会滋生细菌,影响他的身体健康。
儿子发现奶茶不见了,非常不高兴。他说丢失了一包螺丝,都是我扔垃圾的时候给他丢掉的。我没有证据证明没有给他扔,惹得他怨气很大。
和青少年一起生活就像与前任或者瘾君子生活在一起,他们只有两三天是清醒和整洁的。如果靠近他,就是没有尊重他的隐私和空间。
我看不惯他不及时扔垃圾的行为,但这个年龄的孩子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尤其是,没有经过他的允许,擅自帮他处置一些事情,他会感到愤怒。
其实,我不该帮他扔垃圾,而是告诉他,让他自己去扔,并解释原因,还要提醒他,不要在房间里吃饭,以免制造更多不必要的垃圾。建议比行动,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父母了解男孩,才能正确养育男孩
13-17岁孩子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怜悯和理解。他们需要得到稳定、持续和理性回应。他们需要陪伴、坚持和耐心。
当我提升认知,复盘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就不再那么焦虑,而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儿子交谈,亲子关系又恢复了,该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了。
所以,忍不住告诉大家,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找一本关于男孩的书,多读几遍,就能理解孩子,找到解决方案,而不再独自生闷气折磨自己。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