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随波逐流
图/来源网络,与文无关,侵删
-
卡尔·瓦伦达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走钢丝艺术家。他穿梭于高空中的钢丝上,步伐轻盈,如履平地,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73岁那年,他收到了一个重要挑战:走过设在两栋十层高楼之间的钢丝。一旦成功,他除了可以获得巨额收益外,更可以借此扬名世界。
不幸的是,在这次表演中,他只做了两个难度不高的动作,就从钢丝上坠落,当场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就知道这次会出事。因为他以前出场时都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但是这次却一直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一定不能失败’。”
瓦伦达失手的原因在于他面对重要挑战,过于患得患失,无法专注于表演本身。
后来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命名为“瓦伦达效应”。
漫漫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千分重视,万般记挂。
如果把得失看得太重,做事就会瞻前顾后,精力无法集中,更拿不到想要的结果。
只有摒除干扰,专注于内心真正的渴望,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越害怕失败,越容易失败
庄子说:“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惛。”
以瓦器做赌注的人,心思灵巧,赌技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价值更大的钩做赌注的人,心有忌惮,行事畏手畏脚。
用黄金做赌注的人,早已头脑发昏,同样的技艺却发挥不出来了。
当你特别在乎一件事情的结果时,就会忍不住地害怕失败,担心失去。
恐惧越多,心理压力越大。本来平时可以轻松驾驭的事情,反而变得困难重重了。
和瓦伦达的遭遇类似,美国射击名将埃蒙斯的奥运故事也充满了悲情。
雅典奥运会男子步枪三姿决赛上,埃蒙斯前九枪已领先对手三环之多。
就在人们都觉得他稳操胜券的时候,他竟然把最后一发子弹打在了隔壁运动员的靶子上,与金牌失之交臂。
接下来的北京、伦敦奥运会,埃蒙斯几乎在同样九枪领先的情况下,最后一枪发挥失常,接连错失金牌。
心理专家事后分析认为,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失败的焦虑,让埃蒙斯过度紧张,导致了他最后一枪技术变形。
而失败的经历鬼魅般如影随形,几年后遇到同样场景再次浮现。
美国著名演讲家约翰·琼斯年轻时参加过一个重要的演讲比赛。
杀入半决赛后,琼斯告诉自己:“只能赢,不能输。”
巨大的压力使她夜不能眠,喉咙痉挛,并开始大段地忘词。
处在崩溃的边缘,她问自己:“你那么害怕,淘汰了又能怎样呢?”之后,忽然顿悟:淘汰似乎也没有什么,我还是我。
于是,琼斯清空心中所有的杂念,专注练习。
随着状态的回升,灵感飘然而至。她随即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环节,完美解决了忘词难题,最终成功闯进总决赛。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你担心什么,什么就控制你。”
担心的背后,是人们对安全感和确定感的强烈渴望,更是反复衡量的得失之心。
生活本无烦扰,当你开始贪求更多,烦扰就来敲门了。
越担心失败,就越容易失败。当你索性放开,不为结果介怀,成功的脚步反而更近了。
越关注什么,越吸引什么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所想象的图像会刺激神经系统,把假想当成真实情况,并为此做出努力。
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运动员担心自己把球打进水里时,他会反复叮嘱自己:“不要把球打到水里”,大脑会忽略掉否定词,精准捕捉到球掉进水里的图像。
这时候球杆一挥,球大多会掉进水里。
明明不想要,你却用反复告诫的方式向大脑表达了关注,成功把它吸引到身边来。
杰克·坎菲尔德在《吸引力法则》中说:“你关注什么,就会将什么吸引进你的生活,任何你给予能量和关注的事物都将来到你身边。”
当你关注光明时,阳光开始汇聚,渐渐点亮世界;当你关注灰暗时,悲凉随处可见,层层淹没心房。
世界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先生年幼时,叔父感染了肺结核。
因为害怕被感染,他总会远远避开。结果照顾叔父的父亲和根本没在意的哥哥都安然无恙,偏偏他却被感染了。
病中惶恐不安之时,他从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内心吸引而来,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这句话让他醒悟,随即放下对疾病的恐惧,不久便痊愈了。
踏入社会后,稻盛先生开始积极转变心态。在公司濒临破产,别人纷纷离开的时候,他反而下定决心要把工作做好,日夜专注研究。
终于,他成功开发出新型陶瓷材料,带动公司起死回生,成就业界神话。
稻盛先生说:“我把‘心不唤物,物不至’作为自己坚定的信念。只有自己内心渴望的事情,才能将它呼唤到可能实现的射程之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心间流动的声音层层传递,绵绵不绝,遂印于心。
心有所想,事有所成。胸中抱持的信念坚如磐石,稳如泰山,终将实现。
你关注什么,就会吸引什么,因为未来完全是你心灵召唤而至。
专注你想要的,才能掌控人生
艾默生说:“专注、热爱、全心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
把精力聚焦在想要的事物上,成功的大门终有为梦想开启的那一天。
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思特里克兰德本是普通的证券经纪人。在他婚后的第17年,他离开了家人,放弃了旁人看来优渥的生活,开始追寻绘画梦想。
他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生活也时常陷入困顿,但只要能挥动画笔,一切就不算问题。
最终,思特里克兰德奔赴塔希提岛,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中,创造出了一幅又一幅震惊后世的杰作。
通往理想之路并非坦途,却总有人摒弃干扰,一心专注,亲手摘下心中的月亮。
如何才能一直专注自己想要的?这里分享三点建议:
1、学会积极心理暗示
心理学家认为,暗示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的动机产生行为。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人们较少利用意志力,在自发心理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挑战来临,紧张和焦虑在所难免。你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告诉自己:“我相信我能行。”
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自己和心灵在对话,传递想要实现的意图。
它不但可以缓解焦虑,而且使内心深处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拥有荡除一切障碍的决心和勇气。
2、专注过程而非结果
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不在终点,而在路上。
专注于事情本身,享受做事的过程,暂且放下所有与事情无关的想法,心无杂念,方能成功。
追寻梦想的路上遇到了任何艰难险阻,一个问题让自己关注过程:“假如它是个礼物,会让我学到什么?”
只去想如何把这件事做好,而不去想做事的结果,以免带来更多的压力,干扰大脑的工作。
3、挑战难度与能力匹配
高能力做低挑战的事会陷入无聊,低能力做高挑战的事又容易焦虑。
科学研究表明,当要做的事情难度略高于技能5-10%的时候,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这是一种因高度投入而忘我的感觉。
因此,想要获得自然而然的专注状态,需要将目标控制在合适的难度。
面对较大的挑战时,可以将其拆解为“跳一跳就可以够得到”的小目标,让实现过程变成“打怪升级”般的游戏体验。
持续专注于自身渴望,是一个需要刻意练习的过程。
它不但需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关注过程的平常心,更需要抑制住急功近利之心。
作家吴军在《硅谷来信》中说:“提高生命效率的关键是专注,而专注的关键则是不要向四处张望。”
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对无关的事情关心越多,放在真正想做事情上的时间就越少。
你的关注点在哪里,行动和努力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真正聪明的人,总是能把精力集中倾注到自己始终渴望的事情上,排除干扰,全力以赴。
因为只有你知道自己想去哪里,心无旁骛地去追寻时,这个世界才能为你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