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问答平台被邀请回答:5岁孩子害羞、内向,出门不愿打招呼,怎么办?
这位妈妈描述,5岁二女儿平时比较安静,碰到人从不主动打招呼,遇到有人打招呼也不积极回应,妈妈担心别人觉得自己孩子不懂礼貌。
有次碰到孩子同学,别人喊她名字,女儿只看了一眼。对方小朋友的奶奶便一句话没说,拉着小朋友的手就走了,搞得妈妈很尴尬,所以这位妈妈有些焦虑,不知道该咋办。
身边不乏会碰到像这位女孩一样,不爱打招呼的孩子,我们也总简单粗暴地将其归结为内向、害羞。于是我们强迫孩子出门碰到熟人必须打招呼,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讨厌应酬,破坏的是孩子的社交能力。
其实不打招呼,不仅仅是内向,害羞,真是情况比我们想得更复杂。
不打招呼就一定是内向、害羞?
心理学上,“内向”和“害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内向,是指孩子交流的动力是“向内”的,他们更享受独处,觉得独处比与人社交要舒服。比如,在内向孩子的心里,自己搭积木要比一大堆孩子一起玩有意思得多。
而“害羞”,更多的是一种行为约束,本质上,害羞的交流动力是“向外”的。害羞的孩子内心其实是想要社交的,但往往会因胆怯而无法顺畅表达。
当然不排除,孩子会因为害羞不敢打招呼,但心理学认为“陌生人焦虑”和“沟通距离敏感”,可能才是影响孩子不打招呼的更主要原因。
陌生人焦虑
你有没有发现,3岁前的孩子,家长让她跟别人打招呼,孩子还是很愿意配合的,但3岁之后孩子就不愿意配合了,为什么?
这是因为,宝宝在6~9个月大时,记忆能力开始发展,开始试图理解周围,并对一些事有了自己的预期。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孩子们开始试图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比如他们会通过“哭”去观察“妈妈的反应”。
慢慢地,随着孩子长大到3岁以后, 孩子的记忆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并对这个社会有了一定的认知。他们开始知道谁是家人、谁是朋友,这时候一旦不熟悉的人、事出现,孩子的认知就需要重新建立,这种“打破、重建”会让孩子感到恐惧。
就比如,本来说好要出去玩,结果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妈妈非要拉着孩子打招呼,这会让孩子将恐惧放大,也就是心理学上常提到的“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
所以如果3岁左右的孩子,不喜欢打招呼先别急着批评,这很可能只是孩子认知丰富的一个过程。说明孩子跟照顾者之间的情感链接在加深,他们意识到家人与陌生人的不同,也是孩子警惕性高的一种表现。
沟通距离敏感
还有一些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可能真的只是沟通距离敏感。
美国教育学家查尔莫斯,做过一个实验。他随机选了100个年龄在6~8岁的孩子,实验人员要求这些孩子碰到陌生人时主动打招呼。
有意思的是,记录人员发现,这些孩子在打招呼的过程中,有80%的孩子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稍微后退,与对方保持距离。
后来深入研究后才发现,原来10岁以下的孩子,大脑在飞速发育,当孩子与陌生人接触时,孩子的左脑会产生一种抗拒信号,而抗拒信号会促使孩子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保护动作——后退。也就是说,孩子们的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更喜欢“保持距离”而不是主动打招呼!
强迫孩子打招呼,反而适得其反!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妈妈,孩子不打招呼,会让家长很尴尬。于是碍于面子,我们会习惯性强迫孩子打招呼。但你知道吗,这样做不仅效果不佳,反而阻碍孩子心理成长。
首先,强迫打招呼,破坏孩子的安全界限
在孩子心里,对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远近亲疏排列表。家长见到熟人激动地打招呼,当我们以为我熟、你熟、大家都熟时,但孩子心里对方可能就只是个陌生人。
我们逼着孩子跟“老熟人”打招呼,其实就是在打破孩子建立的内在安全界限。这会让孩子误以为,对陌生人友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与会让孩子因此降低防范意识,让坏人有机可乘。
其次,强迫打招呼,破坏孩子的自我认知
当孩子不打招呼,家长会下意识救场。我们会说“不好意思,孩子比较胆小”、“别见怪,这孩子内向”、“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跟人打招呼?”等,我们说者也许无心,但年幼的孩子分不清虚话和实话,就误以为自己真的是胆小鬼、怕生、不懂事。
心理学上有个“标签效应”,是说孩子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他们就会像标签上的人靠近。试想下,长期听着负面词汇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变得自信、阳光?
有网友曾说,小时候因为不打招呼,被父母嘲笑胆小怕事。上学后,班里组织活动,妈妈则直接嘲讽“你胆子小,敢参加吗?”,慢慢地这个“胆子小”就开始影响她的工作、生活,好项目不敢去争,升职机会放在眼前也抓不住。
最后,强迫打招呼,破坏的是孩子挑战精神
心理学发现,年幼的孩子面对成年人时,会因为对方的身高、体型感受到权威和力量,所以他们会紧张、害怕。
这种状态下,家长若不给孩子缓冲,直接强迫孩子去打招呼,会让孩子今后面对权威者、有力量的人产生恐惧。
若此时还在一旁念叨孩子不懂事,对孩子而言就是双重夹击,破坏孩子的挑战精神,长大后就会变得惧怕领导、畏惧权利。
3步引导孩子主动打招呼
首先,打招呼前,先引荐
想一下,如果我们走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没事你会打招呼吗?应该不会吧!但如果有个朋友,给你引荐了个陌生人你会打招呼吗?我想你会的。
引导孩子其实也一样,想让孩子跟别人打招呼,最好能有个引荐步骤。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告诉孩子对方是谁,而不是无缘无故强迫孩子叫“阿姨好,叔叔好”。
下次,若碰到孩子不打招呼,你可以试着跟他说,“这位阿姨,是琪琪的妈妈,你可以叫她美美阿姨”,这样孩子就会好接受很多。
其次,从“再见”开始
心理学家发现,陌生人焦虑影响下,对孩子而言“打招呼”比说“再见”难多了。
其实很好理解,与陌生人相处,“分别”显然是孩子更希望看到的结果。家长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既然孩子抗拒打招呼,那就让孩子从说“再见”开始与别人建立关系,也算是另一种“招呼”了。
最后,鼓励孩子用最擅长的方式打招呼
孩子的世界比大人可能性更多,我们成年人都固化地认为,见面握手、问候才是打招呼,但在孩子的世界可能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也算打招呼。我们要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比如微笑、摆手、凝视打招呼。
当然,你可以引导他,用更容易被别人注意到的方式,比如,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刚才微笑了,可能张阿姨没看到,下次你可以试试摆摆小手”。相对于让孩子叫人、问候,摆手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最后想说,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不打招呼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种威胁性的语言太急于求成,执着对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这件小事变得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