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博士每月补助仅1500元?未富先老!是时候给博士“加薪”了

博士是最高级别的学位,考上博士,就意味着一只脚跨入了科研的大门!作为象牙塔最尖端的一小撮人,博士生深受众人的羡慕,但他们的生活却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光鲜。

1)“月薪”1500元

在某网站的“领导留言板”中,一位山东网友建言:山东省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人才是主要动力,而博士是未来高精尖产业的主要人群。但二十七八岁、三十多岁的博士研究生,每个月只有1500的补助,生活压力很大,而且省内没有针对博士生的科研基金项目可供申请,强烈建议省里对博士研究生多一些关怀,增加省级助学金、奖学金和在校生的科研基金。

在读博士,每月补助只有1500元,这个标准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甚至连部分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都达不到,确实太低了。

当然,我们要承认,这个补助水平是符合国家要求的。按照相关规定,中央高校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不低于13000元。

可是,现在生活成本这么高,每月仅1500元的补助,别说衣食无忧,就是正常的吃喝都很难保障。我们天天高呼“重视人才,重视科研”,但对这群顶尖科研人才如此“抠门”,是不是太不合理了?

2)未富先老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再到大学,然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了读博的时候,年龄起码在25岁以上,很多在读博士的年龄是在30岁左右。如果考虑延期问题,在读博士的年龄就更大了。

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博士延期毕业,不仅更“老”了,也意味着可能无法领取国家补助了,每月失去仅有的1500元“薪资”,日子怎么过得下去?

许多在读博士的生活经历,诠释了什么叫“未富先老”!他们如果不读博士,可能早就成家立业了,每月拿着足够多的薪水,周末陪着老婆、孩子。然而因为读了博士,他们照顾不了家庭,或者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成立家庭,在这个年龄过着困顿的日子,未富先老。

补助太少,生活就要靠父母接济。大家想象一下,一个30岁左右的博士生,收入很低或者没有收入,但每天要在实验室忙到凌晨,心情会是怎样的郁闷?据《自然》2021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690名中国博士受访者中,40%的人表示他们曾因抑郁、焦虑而去寻求心理帮助,然而仅有10%的人认为自己从所在的学校或科研院所得到了有效的帮助。

3)加薪、加薪、加薪

如今是市场经济社会,想让优秀的科研人才有尊严,就要让他们有与之匹配的薪资。我们强调尊重人才,重视科技,就应该给博士生们加薪。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安心科研工作,也能产生正面引导作用,促使更多的有志青年走上科研之路。

可能有人会说,在读博士的身份是学生,他们的薪资可以低一点。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为学生提供高薪,国家没有这个能力,学校没有这个能力,也确实没有这个必要。但我们要知道,在读博士不仅仅是学生,他们更是“科研工作的参与者”,甚至是“科研工作的主导者”,他们配合导师开展各种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不少在读博士的科研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因此我们不能把在读博士当成纯粹的学生来看,不能让他们领着学生的补助,干着科研工作者的活。

好在部分高校已经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逐步提升在读博士的“薪资”水平。

北京大学今年会建立健全博士研究生岗位奖学金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资助水平。在北大法学院,获得校长奖学金的博士生可获得7万/年的资助,助教和思政岗位奖学金也达到了5.5万/年。

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每生每年基本奖助学金(学校+院校)在5万元上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工科基金和科研基金的博士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额度约为5万元/年;华南理工大学明确博士生最低资助标准为58200元/年,平均每个月将近5000元;一些中部地区高校也将博士补贴上调至6000元以上/月。

不过,大多数高校的进展仍然比较缓慢,我们不能太乐观,未来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日话题:你认为在读博士每月收入达到多少才合适?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轶工坊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